中外学者共话大变革时代的教育
2023年11月02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日第2764期 作者:陈雅静

  ◇本报记者 陈雅静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0月21—28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此届年会响应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倡议,以“突破·联通:共聚教育的力量”为主题,中外教育工作者共聚一堂,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享对教育发展的深度思考,为与会者带来新理念、新观点的碰撞和启迪。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对于传承文明与知识,创造美好未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社会转型和人类文明迫切需要教育国际合作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凝聚发展共识。

  技术革新突破教育壁垒 

  聚焦突破创新,让教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提高教育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同步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教育变革峰会,直指教育面临的危机,倡导重构教育体系,关注教育公平,推动公共数字教育,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塔玛拉·拉斯托瓦茨-夏玛什维利表示,人工智能的到来是教育变革的转折点,“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不仅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加快了学习的速度和过程,其提供的工具和平台也使我们能够进行更具个性化、更有效率的学习。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教育的认识”。

  中国和非洲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拥有着长期的合作历史,促进中非教育合作是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加强机构伙伴关系,可以减缓技能缺口;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培养创业精神、创造良好的职业技术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经济发展和创新。“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非洲技术大学与应用型学院协会秘书长扎哈·法勒提出,必须要将新型技术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当中。中国正在引领着技术创新,非洲的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与中国相关院校合作,能够从其前沿性的科学技术,如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之中受益,这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够使学生获得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韩国教育部副部长张商允表示,2023年是韩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年。到2025年,韩国将推出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数学、英语和编程等科目,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与个人潜力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同样,通过教育技术的帮助,教育工作者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这些举措,将打破学科、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壁垒,促进高校、地方政府和产业之间的合作,并以地方教育机构的原生力量推动地区发展。

  面对全球变暖、生态危机等问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高等教育应面对人类发展需求和前沿科技趋势,针对如碳中和等新兴研究方向提前布局,对学科与院系的设立、研究平台、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发展进行改革;吸收借鉴国际学界的有益经验,开展碳中和领域高水平人才国际化联合培养,推动师资交流,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碳中和专业人才;整合高校各自优势资源,构筑学术共同体,联合攻关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为落实“双碳”目标提供智力保障。

  国际化推动教育联通 

  加强联通共享,让教育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力量。深度加强国际间教育政策沟通、资源平台联通,推动实现教育优势资源互补、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共享,让教育助力每个人发展自身、实现理想、奉献社会。

  “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人类文明的灯塔,现代大学是孕育传承、交流、创造的新天地,也是探索历史、剖析时代发展的先锋,更是沟通认知、汇通差异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强调,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承担着重要使命。高校应当以广阔的胸襟、崇高的视野和胸怀引导世界,关注人类未来,并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将制定2037年建校百年的国际性战略行动计划,优化全球合作往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重点区域的广泛合作,为促进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提供精神引领。

  国际化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培养一批面向未来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着重构筑开放创新的国际化生态,搭建高质量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与海外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探索形成了若干代表性的平台和实践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面向未来,希望中外高校的同行能够用好国际化这一催化剂,在携手合作中培养卓越的创新者和未来的领导者,为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包容的美好世界而共同努力。

  教育和研究的力量不受国界的限制。澳大利亚大学协会首席执行官卡特里奥娜·杰克逊说道,教育汇集了个体、社区和国家的力量,国际教育能够通过桥梁作用打造多边持久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中澳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将在最需要的时候创造出一个知识更丰富、技术更熟练的世界,使更多的专业人士填补技术缺口,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际教育要坚持互学互鉴,让其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的引领力量,进一步加强包括教育在内的人文交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青少年交流和跨文化沟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