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呈现维度
2023年08月31日 16: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31日第2725期 作者:栾轶玫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与其相关的叙事故事与呈现方式也是不断拓展的。讲好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叙事要真诚鲜活,在“故事真实,讲述真实,呈现鲜活”的基础上,诉诸“利益交互点”、立足“话语共同点”、唤起“情感共鸣点”,且避免传播中“高级黑”与“低级红”以及文化折扣情形的出现,才能做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多维呈现与有效传播。

  叙事要真实呈现

  故事要真实。真实的人与事最能打动人心也最有说服力。第一,注重文本的真实,要选择真实的人与事。比如脱贫攻坚战的新闻叙事中,“侗族八仙女”依靠直播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国瑜伽第一村”玉狗梁村七旬老人练瑜伽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因为真实可信被美国《纽约时报》、加拿大《环球邮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第二,叙事的真实,这涉及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选取上不能为了“树典型而典型”,脸谱化、完美化的叙事模式反而会削弱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真实性,从而让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第三,语境的真实。即“符合受众受传习惯”的真实。高级黑、低级红现象的出现,往往不是故事本身不真实、讲述不真实,而是缺乏“叙事的真实感”,比如抗疫工作者为了抗疫错过孩子“成人礼”的新闻,迎来的不是人们对抗疫人员辛勤工作的“掌声”,反而是来自受众的“嘘声”,这在于“成人礼”在国人心中并不像“高考”一样具有同类的情感唤起效果,反而令受众生出“矫情造作”之感。

  凡此种种都体现出讲故事时,故事虽然是真实的,但它没有传递出“符合受众受传习惯”的真实,容易适得其反。“文本真实”“叙事真实”以及“符合受众受传习惯”的“语境真实”,共同构成了真实叙事。媒体应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更新的“好故事”,且与时俱进地呈现这些好故事,才能为现代化建设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叙事要真诚呈现

  讲述要真诚。讲述真诚要做到“不输出只借鉴,承认差别求同存异”,在话语传播中要注重数据呈现、多维呈现与客体叙事。首先,善用数据结构故事。一般而言,在受众印象中,数据总是与客观以及真实紧密相连,比如讲述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故事时,可以通过数据呈现的方式,用数据说话。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对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通过H5、动图等可视化方式呈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发展成效,更能让受众直观感受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成就。除了数据呈现,讲述故事还可采用“数据结构故事”的方法,即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通过图表中的趋势、相关性、辅助性、周边元素等层级呈现,进一步丰富故事内容。具备清晰视觉层次的数据故事,更能获取受众信任。其次,采用多维叙事。大历史叙事强调比较视野,因此在讲述上要注重“多维呈现”,比如对现代化的多维解读,不同现代化道路路径选择的背景比较等。此外,要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生态观等进行理念与实践方面的多维讲述,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理论优势与实践成果,通过多维叙事可以在比较视野下让国内外受众全面地理解“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积极增进他国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与认同。最后,注重客体叙事。我们在传播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时要多以他者视角、客体身份进行叙事,以承认差别、求同存异的传播话语化解差异,争取主动。客体叙事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则可以帮助国内用户了解外国人如何“叙述”中国。伴随中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化视野提升,国内用户也想了解中国以外的事,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通过客体叙事,国民可以在比较视野、全球语境中了解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给人民带来的切实好处。二则由外国人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日常生活,更易拉近其与对象国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国外用户了解真实、全面的中国。主体传播通过客体叙事能增加讲述的真诚感,提升 “内塑”与“外塑”的综合效果。

  叙事要鲜活呈现

  呈现要鲜活。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关键,除了故事素材要好,故事呈现方式也要鲜活并与之适配。首先,多形态呈现。在这个碎片化传播时代,“图像”等视觉传播更占优势,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呈现可多用动图、长图、短视频、音乐、漫画、动画、AR/VR等形式产生第一关注力。多形态呈现,可使各元素之间产生联动效应、共振效果,从而提升传播效果。其次,视觉呈现。在国际传播中,语言文字是较难跨越的传播障碍,人们对视听文本“解码—编码”的偏离度,会远远小于对文字文本的“解码—编码”的偏离度,视听话语的“解码共通性”有利于传播政治主张、建构国家形象。与此同时,与语言文字相比,视听话语综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更为逼真地再现了现实场景,其生动性、真实性、视觉冲击力是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作为讲故事的一种方式,视听话语在表达情感、渲染情感方面独具优势,声画合一、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使情感的表达可以极致化,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较之文字文本,视听话语这些独特的传播方式使“情感卷入”“代入感”更易实现,尤其在交流中华文化、传播政治主张时,更易打动人心、鼓舞人心。此外,视听话语擅长用感性视像阐释理性命题,运用图片、视频、3D动漫、AR/VR等视听话语的信息亲和力、视觉说服力,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的观念解读、政策阐释、文化塑造、价值传达。再次,互动激发型呈现。社交媒体是故事传播的主要渠道,因此强调故事呈现上的参与感、游戏化与互动设计尤为重要。游戏由于先天具备的参与性让它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信息载体,故事搭载游戏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线性与非线性叙事相结合,步步深入的互动设计,增加了故事的交互性与说服力,拓展了用户的多维体验,引导受众主动参与其中,让用户产生“主人翁”的投入意愿与情感卷入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点传输与舆论引导。此外,短视频也是很好的互动激发型呈现方式,视听话语较之文字话语而言,给受众留有更多的“改装”与“创漩”的新接口,他们乐于对视频进行模拟、模仿与再创造,生产出新的意义文本供再次传播所用,这种“主动创造+主动传播”的用户特点可以提高传播声量。最后,感同身受唤起型呈现。此类型呈现,可将利益共同体串联起来,强化受众情感卷入度。比如针对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担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我们要多讲“绿色”故事,讲好“碳中和”故事、绿色金融、绿色制造的故事,中国正成为21世纪世界绿色工业革命、绿色能源革命、绿色创新革命、绿色消费革命的创新者、贡献者,并开始引领21世纪世界绿色现代化,用“绿色现代化”唤起国内受众的环保意识,用“绿色现代化”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忧。比如,讲到“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惠及沿线及全球经济时,用“中国人每吃三包方便面,就会点燃新加坡一盏灯”作为切入点,一下子就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平均每天有1亿多包方便面被中国消费者吃掉,而每炸一包方便面,需要消耗棕榈油12克,这些棕榈油是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惠及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同时用棕榈壳发电又让新加坡的老百姓用上了廉价清洁能源”。这种感同身受唤起型的故事呈现方式有助于唤起对象国国民的情感,在呈之以利、动之以情中赢得对象国受众的舆论支持。

  可见,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与传播中,要找准“利益交互点”,擅用“话语共同点”唤起“情感共鸣点”“,讲好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故事,通过客体叙事做好主体传播,从而在周期性振荡的复杂传播情境中争取国际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