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赋能重大主题传播
2023年08月31日 16: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31日第2725期 作者:何振波

  社交媒体时代,媒介赋权使得普通人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这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营造出新的传播场域。随着5G技术的加持,信息传播逐渐走向社交化与视频化,这意味着信息传播的载体与范围进一步扩展。如今,抖音、快手等各种视频平台成为各类信息内容创作者的聚集地,信息传播的方式产生巨大变化。

  信息传播展现新生态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大多依赖于固定的传播空间,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实现了信息传播的移动化,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信息获取与传播的重要端口。移动终端的使用使得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接收和传播更多信息。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为移动视频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2013年短视频兴起,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进行视频拍摄。2016年,网络直播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短视频与直播集视听于一体,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信息理解的门槛不断降低,这突出表现为内容呈现的人格化与通俗化。

  短视频的传播将传播主体、传播符号和传播内容进行人格化处理,用具体的人物与受众沟通,让传播内容更具交流感,传播更顺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类信息被内容创作者们以一种“短平快”的方式呈现,使得用户在碎片化时间中快速理解与消费。人格化与通俗化的传播内容不断推动着枯燥知识趣味化、专业知识大众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公众的信息素养与知识素养,提升人们在数字化社会的信息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另外,在社交媒体上,受众改变了单一的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发展出基于社交关系的内容生产和交换方式。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用户,在接受相应信息的同时又对信息进行了传播。这种基于社交需求的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影响更为广泛,从而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基于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传播场景也被重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不仅注重“内容为王”还做到了“适时匹配”,满足受众在不同场景下的信息需求。基于算法技术和互联网巨大的连接性,平台利用后台数据不断进行用户画像从而进行个性化推送,实现了信息直播场景的个性化定制。

  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内容生产、传播的网络社区,去中心化与开放性的网络连接激活了用户共享信息的欲望。参与是促进信息传递和共享的重要一环,用户不仅在平台中充当着内容生产者、传播者的角色,同时也以消费者、提问者的身份介入互动。

  不断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传播方式

  重大主题报道传播是指媒体围绕政府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和社会热点等策划的正面宣传报道与信息传播。重大主题报道作为我国极具重要性与特色的报道,是媒体报道改革创新的重头戏。重大主题的良好报道传播对于引领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作用。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媒体深度融合面临媒介化治理的新阶段,媒体角色发生功能性转变,成为社会治理的协同者,而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媒介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应当发挥积极效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转型升级,媒体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媒体的生产流程得到创新性发展,线索搜集、新闻写作、分发反馈等环节更为智能化。尤其是5G技术凭借超高清的传播质量与快速的传播速率,令视频成为当下主流的传播方式。自2020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后,我国媒体推进深度融合转型之路。其中,新闻业务方面,在技术的加持下,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多模态新闻作品,加入H5交互、VR等技术,视频新闻、vlog新闻、VR新闻等不断涌现。全新形态的新闻作品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感与温度,扩大了优质内容产能,还令受众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全新的认知。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利用社交媒体所具备的交互性、沉浸式等特征,加强受众与新闻间的互动,提升信息“增量”,努力深入民心,是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的新成就。各媒体依据多元化媒介技术推出多模态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把握好了当下智媒时代的优势,为优质新闻作品赋能,传播公共价值。

  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中央媒体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冬奥会期间,CGTN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从报道主体、平台用户以及报道技术等维度实现了讲好冬奥故事的传播目标。中国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构筑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供了强力支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各类媒体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包括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了传播。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表现出特色。如抖音的内容具有自己独特的“短平快”叙事风格,片段式戏剧冲突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信息的精确传达。有许多内容致力于还原生活语境,产出的内容采用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内容精彩有吸引力。同时抖音传播内容的互动性很好,用户可以一键将自己喜欢的视频推荐给好友。抖音还设置有拍同款、使用同款音乐的功能,增加了热点的传播。

  提升重大主题传播成效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任何一种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各个环节已发生变化,受众已由被动的接收者向主动的传播者转变。与此同时,对于传播者而言,若想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则需在内容生产时主动且充分考虑报道视角,令新闻报道作品视角多元化,从不同的视角匹配受众需求。而重大主题报道又在一定程度上含有政治意义,因此,多重报道视角将提升新闻宣传的精准度。

  例如,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报道中,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不局限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宏观视角,而是更多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入手,尤其从普通群众等微观视角展现我国发展成就,回顾我国发展辉煌历程,是重大主题报道传播的一次创新。

  虽然重大主题报道在多数情况需立足于政治高位,以宣传报道为核心,但仍需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基层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以年轻化的语态与沉浸式的传播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从话语形态来看,社交媒体正在改变传统媒体时代大切口、仪式化的传播语态,转而以亲民化语态为主要的话语方式。社交媒体可从报道语态的各个微观视角切入,以讲故事、具有人情味的方式对以往宣传色彩浓厚的语言进行祛魅,从而改变受众对于重大主题报道的刻板印象。将“宣传”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增强中国故事讲述的生动性,从而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社交媒体时代,情感化传播效果是媒体传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媒体不仅承担着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功能,更肩负着社会各环节与要素的连接和整合责任,从而增强受众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

  社交媒体善于以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以故事化的解读方式反映各类政策产生和发展经过,将有效增进重大主题传播的可读性。将官方的报道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的表述,形成传播张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积极拥抱新时代文化,从而以亲民的方式感染广泛的受众群体,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侧面呈现大国形象。同时,直播、VR、AI 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令生动展现新闻现场的意图得以实现,创新立体传播,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体验,使受众真正“身临其境”。

  从图文、问答、短视频再到直播,社交媒体助力新闻报道的创新,不仅适应了行业的转型与发展需要,还有助于从具体细微处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形象。

  (作者系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