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要聚“六气”
2021年03月04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4日第2118期 作者:任羽中

  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在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脚踏实地、凝魂聚气。

  保持定力增“底气”。互联网极大提升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效率,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由此带来了传媒生态的大变局。算法推荐取代了编辑的经验,主导了新闻信息流;用户扮演了创作者的角色,内容生产日趋去中心化,西方社会更因此出现了所谓“后真相”现象。但在变局之中更要保持头脑清醒,更要有政治定力,把最根本的东西守住了,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搞准了,才能应变、求变。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在全媒体时代攻坚克难的“底气”所在。要保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定力,在新一轮传媒变革大潮中发挥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优势,创新思路、革新方法,保持并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人民群众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需求的新变化,发挥媒体融合在整合信息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方面的作用,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最大的发展优势。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发挥融媒体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的强大传播力、动员力,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改革创新显“朝气”。媒体融合是传播观念创新的成果,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勇立潮头,在改革创新中保持蓬勃朝气。把更新观念作为首要任务,认识到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用融合传播的思维想问题,善于发现、运用互联网时代的传媒规律,努力站在传媒变革的最前沿。把创新制度作为媒体融合的有力保障,建立适应移动优先策略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打造“一次采集、多样生成、多元发布”的生产传播流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把革新技术作为重要动力,加强对核心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实现传媒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探索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成果的创新应用,善于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传播能力。

  专注内容扬“正气”。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无论传播技术如何更新、媒体业态如何演化,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中的硬通货,正能量始终是总要求。近年来许多可视化新闻、正能量“网红”、微公益直播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融媒体作品。2020年疫情防控最吃紧的关头,各中央媒体在新媒体渠道以移动直播为重要载体,数以亿计的网民通过全媒体平台当起了“云监工”,共同见证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各高校、医院依托融媒体平台打造云课堂、云诊室,为居家群众提供丰富的优质信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有效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实践证明,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战略首位,不断提升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流量才能成为信心和共识的增量。

  服务群众接“地气”。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本质,“接地气”是主流媒体的根脉所在。媒体深度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更是媒体内容和群众生活的融合,本质是让媒体真正说群众的话、办群众的事。随着全媒体平台的出现和各类嵌入式服务的兴起,人们对媒体有了更多的期待,不再局限于获取信息。融媒体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媒体“生产什么”和群众“需要什么”紧密结合,提升信息供给的针对性和智能化水平,更加高效地回应群众需求、改善群众生活,在人与媒体之间建立起深度连接。融媒体应当“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以鲜活生动的故事和表达戳中他们的情感“痛点”,在群众内心深处引发更多的共鸣,切实增强贴心感。要把媒体融合与政务、商务、服务结合起来,通过精准传播带动精准服务,以新业态、新体验拉近与群众日常生活的距离,使融媒体像网上购物、在线打车、快递外卖一样让“群众离不开”。

  百花齐放育“生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媒体融合不是照搬照抄、“千媒一面”,也不是争夺流量、“占山为王”,更不是一家独大、“包打天下”。必须发挥好全媒体系统性优势,打好组合拳,建成一张内外融通、上下分工、专兼结合的传媒网络,扩大规模、吸引参与、形成矩阵。中央媒体应打造“传媒旗舰”,引领示范。行业媒体应立足本领域做深做精,成为行业代言人。省级媒体要集中建设区域技术平台和传播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市级媒体、县级媒体应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各类融媒体中心,服务地方发展和群众生活。外宣媒体要融通中外,适应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协同各类主体讲好中国故事。不同的媒体平台要优势互补、相互搭台,用好流量、充分借台,实现内容互动生产、平台互联互通、流量互相导入,构建协同配合的运行机制和生机勃勃的传媒生态。

  队伍建设聚“人气”。赢得媒体融合这场接力长跑,关键在队伍建设。融媒体要不断涵育自身的发展潜力,拿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把人才“引进来”。要不断优化内部的业务流程和激励制度,把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融媒体中心的关键岗位,把人才“留下来”。高校要积极为媒体融合培养生力军,依托相关学科,综合思想理论、新闻传播、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打造培养媒体融合人才的“套餐”,在融媒体时代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引领型传媒工作者。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