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国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严峻复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学界教学与研究、业界实践与传播、管理层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三个层面进行了新探索、获得了新成绩,初步形成了以管理层为引领、以学界为核心、以业界为基础,相互支撑、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特点
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日益深入,渐成“显学”。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成果的数量与2019年基本持平,但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持续增强。“建设性新闻”“国际传播”等新领域不断涌现,“列宁新闻思想”“恩格斯新闻思想”“新莱茵报”等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国内一流学者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中,有3个项目直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研究主题,达到近年来新高。
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扎实推进,“共识度”不断增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理性和指导性。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定盘星逐渐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识。中国记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全国循序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各省市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入门第一课。各级各类媒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报道超过1800篇,有效助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
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引领作用突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在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全媒体理念和技能培训。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出版发行,更是为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南。在中央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引领下,多数省市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意见,依托部校共建机制,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效果提升明显。众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新方法、新资源、新路径,三门课程入选首批全国一流本科课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全国16家兄弟院校发起成立的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积极探索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四史”学习,助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入脑入心。联盟成员中,河北大学的史论融合实践教学、延安大学的重返红色新闻历史现场的沉浸式教学等一批成果,获得推广应用。
学术研究总体情况
报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新闻学”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20年12月14日,共检索到202篇学术文章。相比2019年数量略有下降,比较文章发布时间及主题后发现,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是高校以线上教学为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研究减少;二是学者及期刊的关注点更多聚焦于疫情等议题。
重要学术期刊。随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持续深入,新闻传播学界的主要期刊或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专栏,或以专题特稿刊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文。《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期和第9期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专栏以及《新莱茵报》的增刊,《新闻大学》第11期刊发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特稿,《国际新闻界》共有6期设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栏目,《当代传播》《新闻记者》等发表了多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论文,《全球传媒学刊》专题策划“中国特色新闻学”。
重要学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学者梯队构成较为合理,学者年龄层分布相对平衡,且长期深耕于相关领域,各自有着较为鲜明的研究风格,各有所长。陈力丹、郑保卫、童兵、丁柏铨、杨保军、朱清河、胡钰、邓绍根、张涛甫为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学者。
重要研究项目。近年来,随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课题中标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规划项目。例如,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有三项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部2020年公布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广西大学三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成功入围。
学术期刊的支持、规划项目的立项、本科课程的入围以及重要学者的产出,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支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研究热点的逻辑呈现
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主题基本可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体理论、列宁和恩格斯新闻思想、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国际传播和建设性新闻,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中国特色新闻学五大维度。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体理论的数量最大,81篇,占总数的40%;其次是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2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19%)、国际传播和建设性新闻(12%)、列宁和恩格斯新闻思想(9%)。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体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体理论是立足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深化、智能媒体发展的环境,针对当前极为复杂的舆论格局,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渊源、脉络、本质和意义,对新闻工作、舆论导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研究网络的热词有“正面宣传”“党性原则”“新闻舆论工作”“话语体系”“中国特色新闻学”“舆论引导”“意识形态”等。2020年的理论研究热点更多的是“舆论导向”“党性原则”“思想体系”“党的出版物原则”等关键词,彼此间的连接性较强,且频次较高。这些词指向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四个核心观念:党性、人民性、规律性和舆论观。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无疑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子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延伸。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观念,人民性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规律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基,舆论观是党性、人民性、规律性的体现。
历史逻辑:列宁和恩格斯新闻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马恩奠基、列宁发展、中国共产党创新等不同阶段。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逻辑线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9篇的研究成果,占据总量的9%,这在近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领域是较为少见的,拓宽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几乎都伴随着报刊工作,从1848年创办《新莱茵报》逐步形成党报思想。而列宁的新闻思想也与党的出版物、党内专刊、苏维埃报刊等不可分割。同时,我国对《新莱茵报》的编译进入了新节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教融合新阶段。
虽然这三方面的研究多是历史脉络,但是,恩格斯、列宁的党报思想对于新时代我国党报党刊以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仍具有启示作用以及实践意义。
现实逻辑: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新成果,特别是《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论著的出版,为当下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2020年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分成三个问题:意识形态之争的新特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举措;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论述。
基于40篇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文献,提炼出的主题词有:“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党性原则”“正面宣传”“媒体融合”“舆论引导”“意识形态”“以人民为中心”。“主流媒体”“媒体融合”和“新闻宣传工作”归为一类,占比32.5%,内容多为强调新媒体运行规律方面;涉及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的“正面宣传”“舆论引导”以及“意识形态”占比42.5%;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脉相承的“党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占比为25%。
实践逻辑:国际传播和建设性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也发生着复杂变化。这两年来,国际传播和建设性新闻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实践维度的新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国化新思考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新闻学列入对哲学社会科学起到支撑性作用的学科,而以“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性新闻,关注和探寻传统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发掘媒体角色和社会责任,正是新闻学在新时代的新思考。
建设性新闻的中国范式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社会责任与功能导向为目标,体现了新时代国家顶层设计中对新闻工作的时代要求和重要使命。中西方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新闻界是基于西方新闻自由主义的补丁式修复的视角,而中国是由正面报道展开的理念。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做好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新闻舆论和传播指明了方向,也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根本指引。
国际传播可视为建设性新闻对外的延伸和补充,这一部分内容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较少出现。在新时代新局势中重新认识国际传播工作,是当前新闻传播事业中全新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基于国际传播和建设性新闻的24篇文献的文本分析,“中西对话”“正面报道”“中国特色”“党媒”“实践创新”五个关键词是出现频率最高、内容涉及最广的五方面,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对外新闻工作的要求和指示。
教育逻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部在2018年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国家级三大“金课”首次于2020年亮相,共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重点应在以下几点进行探索。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高校课程思政中意识形态凸显的一门课程,也是新闻学专业的思想政治课,在未来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价值。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应该集新闻学院(或系或专业)全体之智慧,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和研究团队,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积极性,如结合最新案例、开展读书会等。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讲解应侧重于当下,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的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核心,由此再向马克思经典新闻学理论拓展,从而深化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和思想的理解。
红色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继“红色文化传承与马新观教育联盟高校”于2019年成立之后,2020年有6所高校成为新成员,进一步扩大了联盟高校范围。
疫情之年,深入现实场景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依托数字媒介进行的线上教育模式却成为学习、沟通的惯常。例如,中国记者协会依托学习强国平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教学重点,开设相应专题,继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的扩展教育。
中国新闻工作要做好顶层设计,完成媒体融合发展的追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用,离不开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均是培养优秀新闻人才的关键。
通过对2020年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还可在以下方面得到提升:理论系统性有待增强;话语体系有待完善;研究视角有待丰富;研究工具有待更新。总体而言,2020年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呈现出持续繁荣的局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