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稳定高质量增长可期
2023年01月18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8日总第257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晶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困难重重,中国被认为是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积极因素。1月12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了《2023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将平稳运行,全年GDP增速6.0%左右,经济增长将呈现前后低中间高的倒“U”型态势。

  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回升

  报告预测,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不发生债务危机、中美经贸关系维持现状、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准情景下,预计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约为6.3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71%,其中出口总额约为3.62万亿美元,基本持平,同比增长0.24%,进口总额约为2.7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34%,贸易顺差约为0.86万亿美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对比了疫情以来不同国家的财政及货币政策,表示中国正在从疫情初期的“主要保市场主体”转向“既保市场主体又要稳定需求”的政策框架。2023年在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等继续保市场主体的同时,会将着力点更多放在扩大内需上,进一步刺激消费。在这样的政策假设下,祝宝良认为202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5%,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具体从需求端看,消费特别是服务型消费将回升较快,基建投资稳定、制造业投资回落、房地产投资止跌,进口回升;从供给端看,制造业小幅回升,产业结构调整,轻纺工业好转,以出口为主的机电产业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增长,服务业反弹;物价基本稳定,通胀压力不大,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小。

  在粮食、棉花、油料生产形势方面,报告预测,在天气正常、不出现大范围自然灾害,疫情不再大规模暴发,且中国粮食进口配额不出现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年粮食将实现增产,其中夏粮增产,秋粮持平略增;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将持平略减,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使得棉花下游产品出口需求增加,将有利于提高棉农植棉积极性;油料播种面积增加,如果后期天气正常,预计油料产量将有所增加。

  稳定的粮食生产形势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翠红表示,2023年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向好,但也面临大豆种植面积扩大挤占秋粮播种面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挑战。对此,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广粮食种植机械化等方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定。此外,她提到,2023年要特别关注民间投资增速逐月走低、消费者信心预期转弱等问题。从中长期看,居民的中长期债务扩张影响消费。而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消费陷阱等消费乱象,则会在短期内对线上消费产生一定扰动。在国际方面,俄乌未来局势走向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需密切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的冲击。

  全力推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面对疫情反复、大国竞争博弈等不确定性因素,认清经济发展形势,全力推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报告预测,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为4.2%左右,第二季度受2022年低基数影响可能达到 9.3%,第三季度为5.5%左右,第四季度为5.4%左右。从三大产业来看,报告预测2023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4.3%左右,第二产业为5.6%左右,第三产业为6.4%左右。

  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显著刺激了国内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提出,要高度重视疫情产生的疤痕效应。2023年,我们应把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为年度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促进消费明显反弹。同时,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要瞄准疫情期间逆势上扬和出现产业升级的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制药、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把中国的科技、教育、人才三方面有机结合,调动科研人才和企业的积极性,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在方式上,可以利用高水平开放倒逼改革,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李雪松认为,开放本身就是巨大的改革。中国积极加入全球高端组织,利用自贸区及自贸港的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科学成熟的开放政策措施,能够在营商环境方面极大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吸引更多全球要素资源及优质人才。

  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是疫情以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祝宝良看来,目前,民营企业信心不足的态势亟待扭转。他认为,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主要缘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小微企业的市场信心;二是一些理论研究对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阐释,对民营企业和外商造成了一定影响;三是国际地缘政治变化、中美战略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担忧情绪。

  报告关于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预测显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有望保持高速增长、“稳楼市”政策进一步加码生效等原因,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速为5.5%左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提出,减少政策不确定性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途径。他解释道,政府前瞻性指导与政策沟通对非公有制主体非常重要,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一种“噪声”,严重影响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与经济运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政策传递会发生不通畅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沟通。在这方面,一些国家央行在出台前瞻性货币政策时,通常会与市场主体及时密切沟通,尽量减少政策不确定性与市场波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各地方政府应该将消除政策不确定性作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稳定市场预期。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