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化文旅产业前景广阔
2023年01月06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6日第256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现代化。文化和旅游作为人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2022年12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致力于推进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等重大现实议题的深度研讨。

  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

  经过几十年发展, 我国旅游业已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看来,旅游业如何同时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稳定,是时代发展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提出的新的研究命题。新的研究命题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我国学术界去发现、阐释、分析和解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这些特征如何体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表示,发展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正应从这五个特征入手。第一,我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因此中国旅游业需要兼顾更多人的休闲旅游权利,在市场上唤醒新的旅游消费力量。第二,我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未来需要思考如何将更多城市休闲需求吸引到乡村,通过转变消费方式完成财富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和调整。第三,我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未来休闲方面的贫困成为大众旅游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我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涉及我国应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共生,以及生态价值转换机制的问题。第五,我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我们一方面鼓励更多人走出国门,培养国际眼光,另一方面也要让更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在入境旅游上实现更大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但收入增长中的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一直存在。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表示,通过诸多研究和事实证明,旅游现代化可以有效解决或缩小贫富差距,因为旅游流动会引起财富的地区间转移,同时吸引低技能人员就业并实现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向乡村及山区延伸。因此,旅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张辉建议,未来应将我国旅游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突出旅游的功能表现,重点研究生态保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整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山地旅游用地政策,增加农村的经营性收入。

  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针对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论断。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战略研究员宋子千表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党中央对文旅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其中,“以文塑旅”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文化可以塑造旅游的血肉,文化事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二是文化可以提升旅游体验,既能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感知和体验,又可以塑造旅游业发展的骨骼,增强内在动力;三是文化可以增强旅游获得感,使人们在观察、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记忆、联想、审美、思考等活动实现游客思想意识上的触动,从而提升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获得感,进而实现游客个人的学习成长以及社会整体人口素质、文化凝聚力和软实力的提升。

  同时,“以旅彰文”也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宋子千表示,一是旅游可以拓展文化市场,提升文化活动的市场参与性;二是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传播,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三是旅游可以彰显文化自信,旅游和审美的结合可以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乃至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总体上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做好“以文塑旅”,才能实现“以旅彰文”。

  交通运输业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表示,当前,在我国交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定位不清晰、认识不到位、程度不够深、效果不够好等问题。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已成为抑制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进一步推动交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支撑,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有效扩大交通运输供给;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旅游活动的繁荣为交通产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释放产业活力,真正实现二者的共生共融和互补发展。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据资产逐渐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此相应,文化数据资产也开始进入文化金融视野。在数字文化领域中,文化数据资产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流通要素。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表示,我国文化产业必须首先解决文化数据资产要素的流通问题,在结合机制上将文化数据资产与实体的版权、产品、服务、权益相结合,在融合方式上将文化数据资产与实物相挂钩。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未来的旅游模式应向“体验经济”和“沉浸式经济”的文旅新场景转变,抢抓数字新基建的发展势能,创新数字文旅新业态、激发数字文化消费。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