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研究方兴未艾
2022年12月19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9日第25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徐州

  手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手稿手迹研究成为一个多学科的交叉地带,广泛辐射到诸如美学、艺术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字学、符号学等。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到来,手稿文献研究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热点。

  手稿学研究充满了多样的可能性,研究者不能停留在手稿研究的初级阶段,而应该看到更多层面的意义和价值。12月11日,在2022国际手稿学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王锡荣表示,目前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从文献史料角度开展的挖掘、解读、传播比较多,而手稿学理论构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偏少,与国际学界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要深化与国际手稿学界的交流,打开视野思路,突破文献史料价值的局限,开展手稿学学科理论建设。

  在西方,手稿学的崛起以“文本发生学”为标志,研究的是经典作品从手稿到出版品的进化过程,产生了大量理论成果。在我国,基础研究的积累也将促进手稿学摆脱其作为其他研究附庸的地位,以独立学科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徐强举例说,有一些从手稿本身立意的研究课题获得高级别立项,比如王锡荣的“《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获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高玉的“中国现代作家手迹研究”获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高层级的“手稿学”专题会议的召开,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手稿学学科建设阵营,不断扩大手稿学的影响力。近四年召开的手稿学会议反映了当前各手稿研究团队的动向,也成为观察我国手稿学科发展状况的一个窗口。

  在会议当天发布的《中国手稿与手稿学年度报告(2021—2022)》,对两年来中国手稿与手稿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观察,指出了手稿和手稿学的一些动向性事实:作为有限产品,手稿资源的稀缺化日益明显;手稿在文博市场的表现趋向活跃化、白热化;手稿逐渐成为出版机构争相发掘的选题;手稿在文献研究中的地位渐趋升高。

  重要作家的手稿获得重视与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学馆、专题档案馆致力于征集大量手稿和手迹。徐强表示,作为稀缺资源,重要作家手稿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是必然的事情,这体现了手稿的固有价值。市场的活跃,促进了手稿的发掘,也有利于手稿遗产的保护,对学术研究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拍卖品迅速进入学术领域,在新文学作家纂集、辑佚、考证中发挥作用,这在今天也屡见不鲜。大量出版品既为手稿研究提供了研究素材,又对新的学术研究与发掘提出期许,出版业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市场的逐利本质导致了作家手稿的发掘、流通本身的无序状态,为手稿的合理保护利用带来潜在负面影响。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易彬看来,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伪文献已经是当前收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将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时候,民间收藏家的关注点并不是文献的研究效应,而是它的“保真”效应。徐强表示,学界的一些“奇怪”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如某些学者写文章醉心补遗、拼争发现,往往盲信市场上的手稿,造成失误。须知,辨伪本身就是一项学术工作,学界要具备充分的求实精神和鉴别能力,才能善用市场推动学术发展。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