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荣光汇聚更大胜利的磅礴力量
2021年12月27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7日第23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巍巍华夏,泱泱中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无数华章。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难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胜利;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获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卓越功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硕成果,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壮美的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丰富饱满的精神谱系,养成浩然正气,汇聚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百年荣光汇聚的精神力量,将继续指引赢得了伟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把握历史大势,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以史为鉴百年荣光汇聚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创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激励,是永不熄灭的火种,引燃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星星之火,点亮了长征路上的前行火把,映照了延安窑洞里的无眠烛光,让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更加光彩夺目……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自身精神建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表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定为初心使命。然而,成立伊始,力量薄弱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是靠精神来聚集党的组织的力量,这表明注重自身精神建设植根于党的目标和使命,更是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自觉担当。

  如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使命越近,各类风险挑战就越复杂、越严峻。为防止精神懈怠,加强党自身精神建设成为必要选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失败后开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21世纪20年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伟大建党精神,在精神创造向强大物质力量的卓然转化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精神之火闪耀着伟大荣光,也昭示着建万世不朽之大功,成千秋不世之伟业,是多么来之不易。

  从历史经验中把握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不断成熟的重要表现。在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以高度政治自觉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史为鉴重温初心使命、继往开来充实精神力量,影响深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卫平阐释了这“十个坚持”的内在逻辑。他表示,这十条历史经验基于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力量源泉”“根本原因”“根本途径”的逻辑理路,构成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有机整体。概括这些历史经验对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获得成功、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具有重大意义。“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体现了党中央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战略思维。

  “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百年宝贵历史经验中,自我革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勇毅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认为,在前进路上,党内不免出现懈怠。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就是敢于刀刃向内,一次次拿起手术刀剔骨治疗。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自觉自我革新,实现自我完善,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朝气、永葆青春活力,成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改革创新精神力量激励使命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召唤,上一代人完成使命的荣光,必然以精神力量激励下一代人肩负起新的使命担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记者站在浦东开发办公室的小楼前,“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1993年1月1日那天,这里红旗招展、人头攒动。小楼前这一块小小牌子,让浦东成为改革发展的热土。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新高潮。

  三十余年弹指一挥,改革开放的成果早已谱写在祖国大地上,山河巨变,气象万千。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中国昂首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仰望毗邻小楼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改革开放让世界看到的不仅仅是浦东的高度、上海的高度,更是中国的高度、世界的高度。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是中国人民自主把握发展命运的时代写照。

  新时代潮涌东方。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任务,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即将洪波涌起。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如何继续考出好成绩?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锡喜看来,初心使命是驱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新作为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百年来,华夏人间奇迹彪炳史册、光耀千秋,中国壮丽史诗感天动地、气吞山河,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传奇。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表示,新时代,党继续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使国家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国强民富,就是为了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果,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新时代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今世界独树一帜的理论形态,独树一帜的中国理论。

  《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要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国情,回应时代要求,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让党的旗帜永远闪耀真理之光。

  面向未来强国大业引领再铸辉煌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历史展开,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继往开来转化为现实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指引下,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展开,开启了乡镇居民新生活,科技高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城乡居民高品质生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吴晓明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是内在一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必然在特定阶段上要求和促进共同富裕,而走共同富裕道路,则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和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因此,依靠14亿多中国人的艰苦奋斗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重要历史任务,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中国的现代化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的现代化。北京大学教授顾海良认为,全面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鲜明标志。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一脉相承,其目标是造福人民,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新赶考”的伟大号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奋勇前进,以信仰、信念、信心进一步激发出空前磅礴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百炼成钢,朝气蓬勃,代表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必将在中国宏大的现代化历史运动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铸新辉煌!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