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行稳致远
2021年12月24日 07: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4日第2316期 作者:本报记者 项江涛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回顾与前瞻”线上会议中,学者们围绕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建构等议题展开探讨。

  创新研究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及其在世界文学中所处的位置,有极为重要的关联。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胡友笋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直以“向内吸收、被动输入”为主,作品输出很难,价值输出更难。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也在多方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多作品受到国外读者喜爱,并逐渐摆脱了边缘小众的情形,但总体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仍不理想。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面临着文化异质性、意识形态异质性和世界文学空间边缘不利位置的三重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洪涛认为,应对这些挑战,除了依靠中国当代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国家持续投入资源大力推动之外,创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方法,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域外身份的变异,无疑是有效之策。特别是要超越现有文学学科的界限,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作为一种创造性、竞争性、引导性的文化力量加以研究,这将改变传统研究过于重视对方好恶、在乎短暂得失的倾向,使研究更具有现实关怀和国家意识,以及长远的眼光。

  进入异文化空间的中国当代文学,终将以更加多元的面貌,成为建构世界文学的重要力量,并为世界文学增添更多的中国色彩。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刘康认为,美国的中国研究(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区域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批评这三个美国学术范式转型,但始终处于边缘和跟风状态。一方面,现当代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电影与视觉文化研究)边缘化;另一方面,现当代文学研究跟风后殖民批评(华语语系文学)。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局限在自设的小圈子中,与美国乃至全球政经、思想、文艺与学术的大潮脱节,与中国的现实也脱钩。“同时性”或许是突破困境的一个方向。

  加强影响力研究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始终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保持着密切联系,它的功能和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文学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就此,科学评估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明星提出,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评估研究,实际上是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观照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对外出版和对外发行,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因此,研究关注重点不同,研究方法也就不同。研究重心从关注作家创作到关注读者阅读,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一场革命性运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认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并非简单的文学传播现象的线性梳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文化工程。未来研究应该建立动态的整体观察视角,强化反思的力度,推进世界文学格局下的多元对话,展开文献学研究、总体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使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真正由文学现象转变为文化工程。

  就文学翻译而言,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姜智芹认为,翻译固然是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关键因素,但是翻译并不必然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还需要海外中国文学评论和研究的有力助推。如果说翻译是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必要条件,海外中国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则是当代文学“走进去”和“走下去”的重要途径。

  推进学科建设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属于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围,同时兼顾海外汉学、翻译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成果,最终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融合的学术格局。这一观点近年来逐渐被学者所接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认为,海外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更多是从海外汉学家的视角和立场,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命运,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外互视的学术场域。在双向互动中,寻找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地域文学交流的真谛,彰显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宽广视野,在理论与方法上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领域的前沿性。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不仅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且是一个可以和传统研究全面对话的新领域。然而,从现实境况来看,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在内的涉外学科,普遍未对这一学科发展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刘江凯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有必要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文科的大格局中,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育变革的视角回应国家关于加强和改善国际传播工作的整体布局,给予必要的学科关注与教育引导。

  中国文学的海外接受研究意义重大。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副教授耿强提出,国内研究一般重点考察社会精英读者群体对文学翻译的阅读和反应,几乎并未考虑普通读者作为文学翻译基层接受主体的事实。他认为,应该综合考察读者接受问题,区分读者和接受效果的层次,结合阅读史和大数据分析等质性和量性技术,思考如何追踪读者的阅读痕迹,展开对文学翻译阅读相关问题的探索,这将精准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