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2021年07月16日 07: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6日第220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7月3日,第三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暨第十五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在北京举办,与会学者讨论了创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必要性和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

  创建中国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我国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发展奇迹,为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奠定了独特而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探寻中国发展经验的一般规律和经济学逻辑,是经济学人特别是发展经济学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对于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表示,新中国走过了70多年的不平凡历程,未来30年的中国更值得期待和展望。中国的发展奇迹及未来将要取得的更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必将让以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为蓝本所形成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在发展经济学的主流理论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并最终引领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发展。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会长郭熙保表示,我们要认真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成功背后的奥秘,总结发展成功经验,并使其系统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炼和总结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做法,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经济理论。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初升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一致。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正在努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而这种实践探索在现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因为迄今为止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所关注的基本上是低收入国家的发展问题,或者说是如何脱贫致富的问题。但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践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对于发展经济学揭开新的一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未来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表示,当前我国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人口问题,对未来中国发展的研究任重道远,需要各位学者共同努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认为,要以更高水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阶段,传统外循环的重要性在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发展规律和时代特点,是新的长期国家战略。同时,全球化的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全球化势头弱化,数字全球化强势推进。在这一背景下,更高水平的外循环能促进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健康形成、高效运转和可持续推进。因此,要坚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刘守英以新视角解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他认为,经济增长只是经济绩效的一部分,所有对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都在寻找高增长之源,而经济绩效其实是经济增长和收缩的平均变化率。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数据表明,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充满波动甚至是收缩的过程,而经济“收缩”对经济发展长期绩效的影响比经济“增长”更为重要。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和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