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图景
2021年03月19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19日第212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个中央一号文件。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如期完成,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2021年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整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发展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一号文件对新时期“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薄弱,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三农”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内容。但重心转移与继续、持续脱贫不矛盾,实质上是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孔祥智认为,“十四五”期间,要继续稳定“十三五”时期的脱贫攻坚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的产业帮扶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致富。“十四五”期间,扶贫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对象自身能力的再造与提升,要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0年我国实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使命,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乡村发展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发展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告诉记者,一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很多经验和做法,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多有益参考。这不仅说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了历史性转移,也说明我国“三农”政策在持续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当前,我国正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一号文件提出了2025年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孔祥智认为,第一,无论何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都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农情决定的。第二,从“十三五”以来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但同时进口量逐年增加。一号文件要求,要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内涵主要是优化农产品生产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主要农产品竞争力。第三,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从加工、销售和三产融合中获利,这是强化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第四,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条件好,应力争在“十四五”末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针对同一空间、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国内生产的重要基础,而农村现代化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给予农村崭新面貌,使得农民享受到美好农村生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表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也发生着历史性变革,农村作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应当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使乡村面貌显著变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其中,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可以使农村居民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李国祥表示,客观地说,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我们更多地聚焦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也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推动农业现代化,但对农村现代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一号文件聚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凸显了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新特点。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新的课题。孔祥智表示,农村现代化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人的现代化,农民要成为现代农民,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物的现代化,主要是生活工具、生活设施、生活环境的现代化,要实现生活设施齐全、先进,环境优美、宜居;公共服务的现代化,表现为农村的医疗卫生、养老、生活、生产等各项服务方便、周到、快捷。

  唐丽霞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是分阶段实现的。“三农”工作发展的目标从有所侧重到综合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乡村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最重要原因。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前提。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追求

  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强调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也注重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软件建设。

  唐丽霞表示,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进步,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和可获得,但在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城乡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仍然不小。一号文件提出要硬件和软件两手抓,回应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要,也是为了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李国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出了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等具体措施。农村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仅能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空间,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要求,更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孔祥智表示,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包括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等很多具体内容。2018年2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三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存在薄弱环节。“十四五”期间,要在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以期在“十四五”末期,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让乡村“生态宜居”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