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拥有物与自我的分离
2021年03月18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18日第2128期 作者:申莎 周爱保

  世间痛苦之事,除了“想要而不得”,当属我丢了我的“最爱”。比如,失去心爱玩具的儿童会号啕大哭、不知所措;相恋的爱人分手后,会觉得痛不欲生;离开工作岗位的中老年人会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被掏空了,并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恢复。而这种痛苦,除了心理上的,还包括生理上的。比如,生活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便是当老年人从家里搬到养老院后,即使是身体康健的老人,身体机能也会衰退得厉害,很容易生病、住院。

  上述现象都属于个体和已经同个体的自我广泛交织在一起的心理拥有物之间的分离。心理拥有物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觉得是属于自己的客体。那么,为何两者之间的分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消极影响呢?相关理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间接答案。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拥有物决定了他们是谁。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也指出,个体倾向于把拥有物归入自我概念之中。与之相似,占有和自我知觉的研究者指出,个体倾向于把物体纳入他们的自我身份中。还有研究者指出,珍惜拥有物作为自我的标志,对自我的持续培养至关重要。研究者认为,对于个体而言,“我”和“我的”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的出现,源于婴儿控制物品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比如,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当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如果别人拿自己的玩具,小朋友就会有强烈反应,并大声喊:“这是我的!”心理拥有物在所有者的身份认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它们成为个体延伸自我的一部分。詹姆斯(James)详细论述了“我”和“我的”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所有他认为是自己的总和”。如果这些拥有物一直存在并保持良好,个体就会觉得自豪;如果这些拥有物损坏或者丧失,他就会情绪崩溃。基于对心理拥有物非自愿损失(如自然灾害和偷窃)的研究表明,人们经常为失去财产而悲痛。例如,入室盗窃的受害者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哀悼被盗的财物,他们会报告自己有愤怒的感觉,并感觉失去了一部分生命。尽管心理拥有感通常被认为存在于个体和物质实体之间,但对于非物质实体,如思想、言语等,个体也可以感觉到拥有。例如,Isaacs很早就观察到儿童对童谣和歌曲的拥有感,儿童认为如果自己是第一个听到了一首歌谣的人,这首歌谣就是他的,其他人没有得到允许是不可以唱或者听的。此外,对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而言,他们也会对他人产生心理拥有感。比如,朱滢和张力考察了中国人的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在他们的实验中,呈现给被试不同的形容词,让被试判断这些词语是否适合自己或者自己的母亲,最后让被试回忆这些形容词。结果发现,对于中国被试而言,对评定自己的形容词和评定母亲的形容词的回忆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就说明,对于中国人而言,母亲是在个体的拥有范畴中的,是被“我”所拥有的。

  那么,当面对自我和心理拥有物之间的分离时,个体应该如何科学地应对呢?首先,个体可以举行一次和拥有物之间的分离仪式。在心理学看来,这种仪式更像一种心理暗示,代表着告别。和心理拥有物之间的分离对个体来说是一部分自我的丧失,会给个体带来痛苦。而分离的仪式能够给个体带来一种分别的缓冲,让个体开始从心理上和拥有物说再见,从而缓解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并寄托对未来美好的祝福。在分离的仪式中,个体可以看着要分离的拥有物或者想象要分离的拥有物,对它说:“感谢你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你的出现带给了我无限的快乐,你对我有着很特殊的意义。谢谢你!现在,我们不得已要分开了,我很不舍得你,相信你也不舍得我。同时,我愿意尝试接受这种不舍,我会把你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相信,你也希望我的未来更美好,我也坚信在你的祝福下,我会过得很好。谢谢,再见!”

  其次,寻找可代替要分离或者已分离拥有物的小物件。自我和拥有物的分离可能会导致人格的萎缩。如果和个体分离的拥有物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寻找可代替的小物件来解决。通过想象的方式,让个体已经分离的拥有物投射到一个小物件上,看到这个小物件就好像看到了分离的拥有物。进行投射的时候,个体需要先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物件,接下来,以想象的方式将分离的拥有物的“核心灵魂”通过一个类似吸尘器的东西抽取到自己选择的小物件上。之后,个体需要对这件新物件说:“我知道你就是我之前最喜欢的(物品名称),现在你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伴我,谢谢你!”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