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俗传播的协同合作
2020年12月07日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7日第2063期 作者:记者项江涛

  本报淄博12月4日电 (记者项江涛)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民俗学会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换届会近日在山东淄博召开。会议旨在深入研究牛郎织女传说,探讨非遗保护背景下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开发利用。

  中国民间故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牛郎织女传说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民间传说之一。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叶涛表示,淄博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申报项目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祝贺。中国民俗学会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的五卷本丛书《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成为我国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代表性成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晓峰认为,传说的本地化经常与传说所在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从七夕乞巧文化意义角度进行了讨论。他表示,从柳宗元的《乞巧文》可以看出,乞巧是古代妇女的第一需要。

  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漆凌云以英美汉学家译介的五篇牛郎织女传说为个案,分析各自的译介策略及传播效果。他认为,英美汉学家的译介对传播中国民间传说起到积极作用,但英美汉学家在译介牛郎织女传说时,翻译目的并非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旨归,译本选择偏差导致了误译、文化过滤等问题,进而导致欧美民众对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产生误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事业是个综合性工程,应总结英美汉学家的译介经验,加强民俗学者、译者的协同合作,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文化传播目标。

  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沂源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