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日常生活批判
第二届列斐伏尔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2020年12月07日 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7日第2063期 作者:记者吴楠

  本报南京12月5日电 (记者吴楠)12月5日,“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届列斐伏尔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国内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学者围绕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意义、列斐伏尔与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异同、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间的生产、现代性视野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被学界称为“法国辩证法之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奠基人”、都市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与西方批判理论空间转向的先行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斐伏尔把马克思哲学的异化理论和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现代日常生活哲学问题研究中,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的新领域。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提出,列斐伏尔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宏观批判,转向对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微观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而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提出,在今天资产阶级世界中,被资本殖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人们似乎习以为常的小事情,这才是隐秘地控制我们的关键。这是理解列斐伏尔提出的“小事情异化”的真实入口。因此,日常生活的革命绝不能仅停留在概念思辨上,而是要以革命的、具体的超越性艺术实践直接“对生活介入”。

  重新思考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当代意义,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问题意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怀玉表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使日常生活批判成为反思西方社会现代性问题、超越西方社会生活矛盾困境的重要哲学方法,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当代化和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反思批判研究当代日常生活问题的更富生命力的理论武器;对日常生活批判的重新思考,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与生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参照,为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创造美好生活实践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美好生活”的创造,将成为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创新的重要契机和生长点。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夏铸九从“由日常生活的批判到空间的生产”的视角提出,新的结构性空间意义要求新的空间功能与新的都市形式的象征表现。新的社会关系与新的空间形式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同时并举。用列斐伏尔的话说,即空间化不能再是形式主义移植与局限形式本身的创新,而应该是“社会空间生产的创新”。列斐伏尔批判性的思想与反省的角度,要求研究者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开展研究,引领实践,并能与其平等对话,检验其理论假说。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阎嘉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与政治》为例,谈了新资本主义的空间问题。列斐伏尔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形成的、以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实践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这个历程既伴随着那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语境的变化,也伴随着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日益自觉和创造性的发展。列斐伏尔始终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不断调整自己对新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实践战略与策略的思考。这也说明,列斐伏尔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一直处在不断拓展和建构的过程中,而非一蹴而就。

  会议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