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注入新动能
2020年09月28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总第2020期 作者: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林殿芳

  本报济南9月26日电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林殿芳)“新文科与外语教育名家论坛”近日在济南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高校外语教育要打造新时代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表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和社会对一流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前,我国亟须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社会主义外语人才,高校外语教育要始终胸怀“大局”,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精心谋划“大事”,充分依靠“大家”,为我国外语领域的新文科建设注入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繁荣发展之路。

  要以改革不断促进外语学科健康发展。北京大学教授胡壮麟认为,外语教育和改革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教学与科研并举,总结经验,不断促进外语学科健康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文秋芳认为,英语专业教育需要遵循“转型+升级”的路线,推进培养模式转型,在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升级等多方面加快改革。

  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谈到,外语教育和科学研究应从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角度,实现变轨超车、另辟蹊径。要跨越学科和文化,丰富外语学科的内涵,做强“大外语”。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主张,语言研究需要关注多个学科,应打破“语种”藩篱,促进语言学科与文、理、工相关学科沟通,建立“大语言学”学科。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国文提出,高校外语教育应该建立中国特色新文科体系,推进学科融通和交叉式的跨学科发展和错位发展,培养国家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认为,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要具有国际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外国文学研究者应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走跨学科的理论创新之路。

  会议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