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家安全战略转向大国竞争,其军事战略更加强调应对日益增长的“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认为未来作战环境更加不可预测、更加复杂、更加危险,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实施作战行动。在此背景下,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先后推出“分布式海上作战”“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多域作战”“电磁机动作战”等新型作战概念,海上方向作战理论新变化反映出美军焦虑与霸权心态。
作战准备基点向应对“反进入/区域拒止”聚焦
美军认为,应对“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赢得战场综合制权、确保机动自由,是美军赢得战争的前提条件和首要任务,这自然成为美军海上作战理论的基本着眼点。“分布式海上作战”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前美水面舰艇在“反进入/区域拒止”高危环境下生存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增加水面舰艇作战的进攻性和分散性,增大敌方的侦察和防御难度,在确保己方安全的前提下,对敌实施毁灭性打击,消除“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电磁机动战”的核心是利用美军在电磁领域中的优势,以此为突破,向其他领域拓展,建立更大的整体优势,全面瓦解对手“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体系。“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着眼威胁日益增大的“对抗性濒海环境”,加强海军陆战队、海军、陆军之间的力量融合,扩展作战领域,占领或夺占敌方近海的小型岛屿,实施更加有效的“濒海作战”,增大对方资源投入,抵消对手日益增长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
作战任务重心由“力量投送”转向“海洋控制”
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绝对海上优势自然获得海洋控制权,美海军战略重点是“由海向陆”,即力量投送、对陆攻击和弹道导弹防御。进入新世纪后,新兴海上力量不断发展,“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日益增长,美感到其海洋控制权受到威胁,所谓“海洋行动自由”面临挑战。2017年1月美国海军颁布《水面部队战略》,明确了“重回海洋控制”的战略目标,海洋控制重新成为美国海上战略的核心任务。在此背景下,美海军作战理论向“海洋控制”聚焦。
“分布式海上作战”强调增强水面作战舰艇综合杀伤能力,包括研制“远程反舰导弹”(LRASM)、列装“标准-6”反舰防空导弹、改进反舰型“战术战斧”等,并计划装备两栖战舰和后勤舰船,能够形成从几百千米到1000千米以上的反舰进攻火力配系,不断扩大海上控制范围。构建小型海上编队,分散部署在广阔海域,实现兵力集中向兵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转变,能够以分散的兵力部署,形成更为集中的进攻性火力,在特定的时间和海域夺取制海权。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和“多域作战”等作战概念,要求加强与海军、陆军之间的融合互补,提高遂行分布式机动远征作战任务能力,拓展作战空间,实施濒海作战,提高对联合制海作战的贡献率。“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的核心是将少量精干部队部署到靠近敌方的岛上或者岸上,部署陆军战术导弹、“海玛斯”火箭弹、“爱国者”防空导弹,甚至F-35B战斗机,与近海的“濒海战斗群”协同作战,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因此,根据美军新的海上作战概念,海军陆战队和陆军不仅是通过海洋向陆地投送的作战力量,而且是“海洋控制”作战的直接参与力量。
优势作战空间加速向电磁网络拓展
随着美军作战理论创新实践不断发展,电磁空间的地位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军强调“电磁网络环境对军事行动和国家利益具有至关重要和基础性的作用,是与陆海空天同等重要的战略空间”,而且,美军认为情报、监视与侦察、通信系统等网络信息系统是俄等国军队的弱点,强调以电磁和太空空间为首选突破领域,展开致盲和致瘫作战,并由此拓展到多个领域,充分发挥美跨域协同优势,多点多向攻击,最终建立并维持全面优势。
美海军提出“电磁机动战”,其核心是通过多域协同和频谱机动,实现电磁域的情报、态势、频管、指控、火力、支持等要素综合集成,夺取制电磁权进而控制其他作战域。其最终目标是融合海、陆、空、天、电、网多域作战要素,以战场电磁频谱的利用、破坏和控制为目标,强调将电磁—网络作战与火力打击融为一体,促使动能打击力量与先进非动能打击力量(即软杀伤武器)在传统作战空间及太空、网络、电磁频谱等新型作战空间联合行动,创造整体作战优势,最终实现全域机动,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威胁实施先发制人的主动打击,实现“灵巧”取胜。如美国《21世纪海上合作战略》提出,“在优势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基础上,通过将网络和电磁融入一体化火力打击的方式,在敌方发射反舰弹道导弹或反舰巡航导弹之前将其摧毁”。
力量部署分散化网络化趋势明显
美海上作战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构建更加分散、灵活、不可预测的兵力部署态势,增加对手资源分配和作战决策的困难,同时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譬如,按照“分布式海上作战”所构成的“水面行动群”(SAG),没有中心节点,作战力量分散、均衡配置于多个单元,具有更强的灵活性,这不仅更有利于分散对手探测和打击资源,而且可避免因中心节点遭袭而导致体系整体崩溃。又如,美海军陆战队《对抗环境中的濒海作战》明确指出,“通过实施‘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进一步减轻敌方传感器和射手的能力优势”。要求在对手当面海域选择多个可能的作为“远征前进基地”地点,平时进行快建快撤演练,使得对手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如果美军在我当面海域设立数量众多的临时前沿基地,将迫使我将作战资源分散到更广泛和分散的威胁上,使我方目标定位复杂化,不确定性增多。
海上作战编组更强调灵活高效
随着美海上作战理论的不断发展验证,美海上新的作战编组方式不断出现且更加灵活。根据“分布式海上作战”设想,美海上编组将以“水面行动群”为基本单元,组合更加灵活,既可以组成由2—3艘水面舰艇组成的“水面行动群”独立行动,也可实现多个“水面行动群”联合行动,还可与“远征打击群”“航母打击群”等联合使用。而且,美海军可根据需要由航母打击群派出多艘水面作战舰艇,构成“水面行动群”,执行临时性任务,任务完成后再回归航母打击群。2018年,美国“里根”号航母打击群分别在夏季和秋季巡航中对“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进行深度验证,其间多艘水面作战舰艇脱离航母编队活动,演练“2巡”“2巡+1驱”等“水面行动群”作战编组。“濒海战斗群”也是美海军陆战队“濒海作战”的重要作战概念,强调建设“一体化的海军特遣大队”,其规模可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而调整。平时,因威胁较小,“濒海战斗群”由原来两栖戒备群、海军陆战队远征分队、水面战斗舰艇及部分海军远征部队精选兵力等组成。当危机升级时,可加强“濒海战斗群”的兵力,或把它与航母打击群、陆战队远征旅或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等其他编队结合起来,确保在不确定环境中遂行危机反应任务。
为解决跨域协同和军种联合带来的指挥控制问题,美加紧完善“海上一体化火控—防空”(NIFC-CA)体系,将“协同交战能力”系统、E-2D预警机、“宙斯盾”系统和“标准-6”导弹进行集成,实现了空中节点、指控系统和拦截武器的重大更新,使海上编队中的“宙斯盾”舰首次实现对舰载雷达视界之外空中目标的超视距拦截。在“协同交战能力”系统和“海上一体化火控—防空”体系支持下,美海军各兵力力求在整个作战体系中灵活编组、分散部署,达成“兵”散“火”不散的目标。
(作者单位:海军研究院;空军工程大学)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