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0年08月05日 08: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5日总第19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推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既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消除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城乡共治,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与着力点。围绕城乡治理和融合发展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新时代城乡发展的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超表示,城乡关系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瓶颈。通过多种制度联动促进城乡融合,既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城乡发展的目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帆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城乡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流动性增强,要素配置效率提高,这对于我国解决要素错配问题并形成新发展动能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城乡之间基于市场需求和社会分工形成了新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农村依据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形成了“生存型农业+生态文化型农业”的新组合,这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强大支撑。三是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城乡居民能够获得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以及更为均等化的公共产品,这对缓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对立以及城乡发展失衡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具有促进作用。四是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功能的相互作用下,制约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得以回应和有效解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龙花楼表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是城乡价值重塑的过程,旨在破除城乡发展阻碍,通过城乡互动互补实现城乡地域功能的整体优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多维制度联动改革能够有效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协同效应与乘数效应,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谈及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叶超认为,首先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长期城乡分割和城市偏向政策成为城乡融合的最大障碍。其次是城乡流动性增强但制度响应迟缓,缓慢变革的制度与城乡交流日益密切的现实不相匹配。最后是权力导向大于权利导向,城乡治理中一元化权力主导的倾向突出,理顺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成为城乡治理的首要问题。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段进军提到,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在新的阶段,要突破要素单向度向城市集聚的现状,引导资本、劳动力、科技等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这是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农村功能也在不断转型,挖掘农村特有的生态、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新功能,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村特有新功能是吸引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的重要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睿山表示,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一直是城乡二元壁垒的突出体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城乡融合不断向前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人口市民化、城市人才入乡、农村土地入市、工商资本入乡、科技成果下乡等方面的要素流动机制还未建立。此外,城乡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质量、数量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龙花楼建议,要落实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取向,完善乡村发展核心要素权利体系与管理机制,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户籍、公共服务、财政金融等多制度联动改革,增强乡村发展动能,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要加快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进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与优化配置,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突破口,优化城乡“三生”空间,健全资源—资产—资本衔接体系,实现城乡发展转型。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素配置与功能布局,动态把握人地要素城乡耦合机制、城乡产业再升级与再迁移态势、城乡技术流动与资本流通方式,以及城乡功能互补结构与能效传递,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与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实现城乡管理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的动态调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岳文泽认为,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要打破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的空间分类模式,建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协调融合的空间布局体系,谋划新时代城乡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在空间要素配置与政策供给上,要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重城轻乡”的价值取向,优先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短板;通过政策赋能,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同权、同价、同利,促进城乡功能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要把山、水、林、田、湖、草、城、村等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从全域、全要素、全流程的视角,开展系统化的用途管制,加快实现城乡空间的共融、共治。

  段进军表示,城乡融合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要在土地制度上取得突破,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要享有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基础设施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农村倾斜;城乡公共服务要逐步实现均等化等。

  在叶超看来,实现城乡融合的根本在于治理,并实现三个转变:转变传统的城市支配和管理乡村的思维、从权力导向转向权利导向、从一元化转向多元主体共治。在实践层面,需要探索并形成一种弹性的、渐进的、包容性的、多尺度的城乡自由流动体制,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组织衔接—微观保障实施—个体参与共治”四个层面进行制度创新,以典型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区进行试点示范,形成有效分工、有机衔接和有力落实的制度联动效应。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