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英学术合作深入发展
2020年08月05日 08: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5日总第19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近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发布报告《英国高校与中国》,提出英国高校应加强国际交流,持续推进中英学术合作。记者就如何实现中英学术合作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深化中英相互理解

  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加里·罗恩斯利(Gary Rawnsley)表示,当前,民粹主义抬头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挑战。展望未来,中英高等教育学术合作蕴含机遇与挑战。推进中英高等教育合作,英国既需要增进对中国的理解,也需要深入理解国际化的内涵。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克里·布朗(Kerry Brown)表示,中国是英国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中国学生约占英国国际学生总数的1/3,深入理解中国和中国学生有利于促进中英学术合作。

  近百年来,英国高校一直是英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载体。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认为,如何在后“脱欧”时期维持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英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对回答这一问题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1920—1921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在北京大学讲学,受到了中国学术氛围的熏陶。同样,英国的高等教育也对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影响。如费孝通曾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钱锺书曾就读于牛津大学。进入21世纪以来,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数量开始出现较大增长。随着英国与中国交流日益增多,未来中英学术合作这一当今世界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将继续发展。

  增强国际高等教育包容性

  就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关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教学大纲中设置提高学生适应性和技能的课程、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等问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讲师西尔维·洛默(Sylvie Lomer)认为,在当前英国的学科设置中,相关尝试比较有限,未来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国际高等教育的包容性。例如,在授课过程中,从行为、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消除文化偏见;推进英国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与学术界合作,探索提升国际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方法等。当前,不少学校推出了在线学位,但对于如何定位和推广英国的在线学位,有必要加以重新审视。

  英国大学联盟国际部总监薇薇安·斯特恩(Vivienne Stern)认为,英国高校在提升国际学生包容性方面进行了多项努力,但未来还有提高的空间。国际学生为英国课堂营造了国际氛围,帮助英国学生客观了解其他国家,促进了跨文化交流。随着高校工作方式的改变,英国传统课堂环境可能转向线上教学等新模式。罗恩斯利认为,在此背景下,英国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注重“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提升国际学生就业能力。

  中英科研合作互利共赢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球事务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伯格洛夫(Eric Berglof)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展望中国经济未来的中长期发展,持续向能够产生更高附加值、更具创新性的经济模式转型是必由之路。推进基于学术自由、理性辩论的中英科研合作有益于中英双方可持续发展。

  斯特恩表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在科研领域,2018年中国投入了约6580亿美元资金,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科研投资国。中国是英国第三大科研合作伙伴,2013年以来,英国与中国的研究合作增长了115.6%。中国是英国开设海外相关课程第二多的国家。同时,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提升,中国正在成为热门的留学目的地,越来越多的英国学生希望到中国学习。近年来,随着到中国进行短期交换学习的英国学生人数的增长,汉语学习也被作为优先事项得到推广。

  牛津大学国际高等教育学教授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国高校与世界其他研究机构的深度研究合作也越来越多。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文化得以充分交流,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米特认为,中英学术合作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019年3月,英国政府发布了国际教育政策,为教育行业设定了发展目标。其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将教育资源出口总额增加到每年350亿英镑,国际学生人数增加到60万人。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荣休教授克里斯·罗利(Chris Rowley)对本报记者表示,英国将加强教育服务出口作为英国后“脱欧”时期的政策重点,英国政府将确保贸易自由和科研教育合作自由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优先事项。

  斯特恩提出,留学生为英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每年国际学生为英国提供约200亿英镑的收入。同时,国际学生的贡献并不局限于经济上的即时回报,培养国际学生亦可以为未来各领域的国际合作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