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2020年08月05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5日总第1982期 作者:曾绍龙 郑秀田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涵。在规模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GDP比重达34.8%。但在结构上,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亟须加强。加快数字和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上的应用,是解放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住农业基本盘,带动农民增收,有效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

  数字经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数字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当前,数字经济之于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尽可能做大规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激发数字经济与农业“化学反应”,解放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发挥数字技术革命原创性,不断催生新农业,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增收空间。

  农业主体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催生了数字农业需求与发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农地矛盾的深化催生了新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向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该转变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为数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和需求。

  农业数字化的路径选择

  1.加快农业数字化产业体系建设

  农业数字化不是农业和数字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从根本上推进农业产业链深层变革,并贯穿农业生产、流通和销售全流程。一是生产环节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采用特色订单、种养结合现代方式,实现量、质提升。构建现代“物联网+智慧农业”,实现农业大数据分析决策、智能管控、科技培训、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全程数字化功能。二是激活生态要素,拓展生产领域和服务方式。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充分利用古老村落、红色故事、绿色森林等独特优势,促进农村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将生态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驱动力和数字农业的关键要素。三是融合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农业数字化依然要依托产品实现价值增值,通过创新链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和精深加工,降低操作技术门槛,增加产品多样性和附加值,提高产品规模效益,扭转增产不增收局面。

  2.强化农产品数字品牌标识建设

  数字化是信息传播的本质,农产品快速流转关键在于数字品牌标识建设,例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字化标识通过统一技术规程、产品品牌化、全程可追溯、对接市场、精准发货等有效途径确保农产品安全和提高竞争力。通过打造和统一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向全国及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业态,提升农民绿色生产经营效益。

  3.加强农产品供需数字化衔接

  建立数字化供应链,通过大数据、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不可控风险。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稳产保供上的应用与推广,是确保农产品产区和销区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借助数字技术推动田间到餐桌的“超短链”,解决农产品前后端两个“一公里”。

  4.加强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农村网络覆盖质量和新基建的建设,加快农业数字化进程,通过数字农业、远程农业等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加快补基础短板,建设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级物流服务中心、村级物流服务点。让电商服务通达所有乡镇,推进“快递进村”工程。通过线上销售提速、品牌农业提质,缓解农产品难卖等问题。带动乡村振兴,更好地服务农民生产生活。

  5.加强农业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加强农业数字化人才的引育,让土生土长的农民专家快速成长。抓紧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意见,夯实农业数字化人才队伍。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介,牵住农村创新创业“牛鼻子”,强化人才回流和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促使更多“土专家”“田秀才”运用数字技术,成为农民生产致富的“领头雁”,把乡村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

  6.加强农业数字化转型资金扶持

  启动实施现代农业设施投资项目,优化农业农村投资环境,加大对农业农村投融资金融支持力度。农业数字化亟须引入社会资本,但由于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回报偏低等原因,资本投向该领域的意愿不高。要积极探索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融资形式,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和国有资本引导作用,探索村集体经济股权设置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农业的投资建设。

  7.加强农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

  建设农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获得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行政村是基本治理单元,是村民自治的主要载体。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乡村治理可视化,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智库项目“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发展研究院(杭州产业发展研究院)”(1115C503165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