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绿水青山不负人
2020年07月01日 06: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日总第1957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作为曾经的贫困县,地处秦岭深处的陕西省丹凤县已于2月底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精准扶贫使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原先居住在贫困山区里的群众如期走上了脱贫的道路。依托秦岭、巴山的独特地貌,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秦巴山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因地制宜 开展生态扶贫

  丹凤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0%。丹凤县委书记郑晓燕告诉记者,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下,丹凤县坚持把生态建设融入“林、农、工、旅”四大产业之中,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并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有效路径,把生态脱贫作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县挂职干部、丹凤县副县长王博伦介绍,丹凤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山茱萸、林下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生态品牌。他举例说,峦庄镇马家坪村“锦绣栗园”大力发展板栗和林下产业,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3个专业生产合作社,辐射带动6个村民小组30余户群众常年务工,促进贫困户就业42户146人,每个劳动力年收入都能达到万元左右。

  “优良的生态资源是丹凤县以生态建设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基础。丹凤县合理利用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出台生态扶贫政策,帮助山区贫困群众实现了生态脱贫奔小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表示,丹凤县在以生态建设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这正是丹凤县以生态建设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曾经长期在丹凤县挂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办副主任钟代胜也认为,通过将生态建设和“林、农、工、旅”四大产业相融合,丹凤生态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山区贫困群众就业,为贫困群众增收开拓了有效路径,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的共赢。

  精准施策 发展特色经济

  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关键是如何“靠”。丹凤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利用自然优势壮大美丽经济的做法,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科学合理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表示,丹凤县坚持把生态建设融入“林、农、工、旅”四大产业之中,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促进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及服务业的发展。这些产业依托生态资源和优惠政策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山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激发了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更促进生态产业本身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相关的第三产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山区贫困群众发展农家乐、参与建设及经营活动,还推动了县旅游业的发展。

  在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看来,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和扶贫扶志相结合,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中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的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建立起了精准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注重“输血”,还重视“造血”。充分发挥市场在贫困治理中配置资源、吸引资本、激发活力的积极作用,坚持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项目扶贫等多种模式并举。通过市场的力量将贫困户有限的资源转化为资产,“授贫困者以渔”,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力量。

  司晓宏告诉记者,丹凤以及秦巴山区的脱贫攻坚实践及成效,是中国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而积累起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消除贫困、贫困治理道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从丹凤和秦巴山区的脱贫实践看,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先决条件。

  持之以恒 坚持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世世代代干下去。丹凤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马玉峰告诉记者,丹凤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点扶贫县,自199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在丹凤扎实开展扶贫帮扶工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员真诚投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脱贫路径,通过搭建减贫长效平台、培育发展内生动力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有效地推进了丹凤县定点扶贫和东炉村包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定点扶贫强调建立扶贫机构与特定贫困地区之间稳定的扶贫关系,不轻易变动扶贫机构与扶贫对象,促进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化。钟代胜表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结合丹凤县情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相关工作。先后组织农村发展研究所、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财经战略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到丹凤县作专题调研,推动商於古道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丹凤旅游业开发,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城乡发展重点项目出谋划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表示,丹凤的脱贫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是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是贫守青山的“缘木求鱼”。丹凤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科学论断,基于本地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了扶贫攻坚的路径及模式,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仅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也实现了绿水青山质量的再提升。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要再接再厉、攻坚克难,继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