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9年07月31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31日第1746期 作者:记者 查建国 夏立

  7月27—28日,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新时代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

  新时代重大经济理论创新成果

  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认为,我们要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回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论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有鲜明的原始创新,如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判断、新时代的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等;也有重要的继承创新,如新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还有多方面的结合创新,如把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阶段变化与发展方式转变联系起来,提出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提出,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具备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发展性五个最基本特征。

  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同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相得益彰。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实践的每一次重要进步,都伴随着理论创新的巨大突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从主要对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研究,提升到主要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研究的重大飞跃。我们要建立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关键是要增强它的理论指导力,前提是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上有很大差别,但绝不是彼此割裂,更不是根本对立,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同毛泽东思想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要把握这一点,才能够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重心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对此,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吕炜认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与之相适应的财政建设为基础和支柱。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特别是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定位,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应坚持以国家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西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灿认为,乡村振兴必须要善于激发主体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历次重大飞跃,均能看到国家在产权结构改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重大创新,将极大激发农村要素市场的活力。

  有效应对世界格局变化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洪永淼认为,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收益不平衡的问题。中国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上下两端,分别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了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演变的大变局,要以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科技革命都是从全球范围作出的整体性判断,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后者是前者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条件,中国必须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来自于中国改革伟大成就的丰富实践逻辑和新中国成立70年伟大建设的历史逻辑,具有突出的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其所蕴含的理论学说是对西方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和超越。现在和今后,经济学者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充实完善现代经济学体系,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统一。为此,需要在理论阐释上和理论体系提炼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

  (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