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拓展农业研究新视界
2019年05月27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7日第1700期 作者:本报记者 黄亚楠

  农业社会学是研究农业社会方面的一门科学,它拓展了人们认识农业的视野。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进程之中,农业社会学研究有望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农业社会属性突出

  农业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或经济问题,仅通过技术进步和实现规模经营,不能有效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农业社会学研究农业的重要目标在于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农业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并不能简单地被划归为一种产业类别或经济要素。为了维护国家农业安全和社会稳定,农业产品供应必须做到数量充足、价格低廉、品质优良,农业产品的社会性决定了对其不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熊春文看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出现了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农业文化保护等新现象和新领域。与此相关的问题与争论,如小农命运、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面源污染、转基因伦理等,超出了农业经济学原有的研究领域,更超出了以农业技术为对象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显然,农业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于综合、系统地研究农业领域的社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研究视角广阔

  从社会学视角考察农业发展问题,需要综合研究农业、农村、农民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议题十分广泛。“过去对于农业的管理,没有考虑农业和农村的关系。农村的首要价值就是农业生产价值,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剥离了农业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朱启臻补充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赵晓峰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农业现代化正在稳步推进。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农业,需要以一种系统性思维,将农业与农村、农民问题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既要研究农业发展的社会机制,也要研究农业发展的红利如何被各阶层的农户尤其是小农户所分享,农业制度变迁如何与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协同推进等更为深刻的理论问题。如此才能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学的积极作用。

  理论构建任重道远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农业社会学的研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建构滞后于农业实践发展。熊春文将农业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农业的社会本质与特性。农业的本质与特性需要在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视角中才能得到充分理解。第二,农业的历史起源、社会基础和发展过程。第三,农业的社会功能与影响。一种关键性农业技术变革一旦发生、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一旦形成,尤其当它们成为某种主导性的技术手段和经济形态时,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农业的多功能性亦是农业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第四,农业社会学的应用价值。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职业农民培育等领域,农业社会学可以发挥有益且有力的作用。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建设任务首先是通过自身的独到研究,积累成果,展现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社会学必须要处理好与农业技术科学、农业经济学的分工、对话问题,还要处理好与农村社会学及农民研究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赵晓峰谈到,农业社会学的学科任务是扎根田野,积累经验,直面当前中国在迈向工业社会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变迁中所蕴藏的社会变迁机制,总结提炼相关的概念、命题、理论、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厘清学科内涵和学科界限,为构建中国特色农业社会学学科体系夯实基础,并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前瞻性理论指导。此外,还需要挖掘农业社会学的理论传统和理论资源,重视与西方理论的平等对话,提升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