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实践构建话语体系
2019年05月27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7日第170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受访学者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要立足实践,勇于创新,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曙光表示,经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上能够表达现代社会发展与生活世界要求、既有现代性又有中华文化特征的话语系统。这套话语系统既传承并重释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和成语,又包含了现代数量更为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用语,其中所蕴含的人文道德、思想观念、科学知识、理性思维与实践智慧,培育着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推动着我们面向世界和未来展开生活实践活动。

  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认为,一是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科研力量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优势。二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日益丰富,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社会对于知识的需求空前提高,对于知识和学术更加重视。三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主体性明显增强,中国学界正努力从中国实践中思考总结“中国概念”和“中国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聘教授王雅林认为,近年来,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放眼全球,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践和创造,努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紧紧把握本土化这一理念,在推进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并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但与此同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存在学术理论工作疏离于实践、思想理论创新不足、同国际学界对话能力较弱等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将理论与发展相结合

  就如何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问题,任远表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才。在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中,要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避免体制机制上的不利因素影响学术人才成长。要让优秀人才充分展现他们的智慧,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大学对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大学学科建设,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合理配置大学学术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要扎根于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将理论研究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王雅林认为,在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需要牢牢把握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实践是中国学术理论形成之源,要在与伟大时代同行、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的过程中,生成和凝练中国话语体系。第二,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在全球文明对话和理论资源互鉴中实现本土化创新。话语体系的建设要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要吸收人类已有的丰富学术理论资源。第三,要把学术体制制度的改革和学风建设切实提上行动日程,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