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科研不端酿成社会恶果
2021年11月22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11月22日第2292期 作者: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11月17日,瑞士因得尔科学出版社(Inderscience Publishers)官网报道了法国巴黎第九大学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建模实验室研究主任朱丽叶特·鲁希耶(Juliette Rouchier)的文章《科研不端是一种社会不端》(Scientific misconduct as social misconduct)。

  鲁希耶谈到,科学深植于人类社会之中,基于对世界的科学理解而研发的新技术,可以对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界产生积极作用。同时,科学也可能被滥用,科研过程中时而出现违背科学价值准则和科学界公认道德规范的情况。科研不端行为貌似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其实可能对社会构成极大危害。

  在“中立和理性的光环”之下,科学家对民众表达的负面个人观点可能被视为重要的知识。涉及重大现实话题时,科研人员的不当行为和言论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科学家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发表的研究结论可能左右政策方向、影响群体行为。

  来自科学界的假消息也必须被当作社会问题来解决。科研人员为获得政治、经济或其他利益而发布和传播虚假科学信息的行为应被归入最恶劣的科研不端范畴。民众需要信任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产出的知识。如果没有这种信任,科学理论将失去意义,在许多议题上持反科学立场的人将占据上风,这对整个社会和自然世界都是有害的。

  (王悠然/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