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径推动学者参与同行评议
2021年11月22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11月22日第22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当前,学术界存在着学术职位排名竞争激烈的现象。这导致高校学术政策制定者更重视能够使学者在排名中脱颖而出的学术产出环节,从而忽略了学术作品出版之前所需的投入环节,例如同行评议环节。11月10日,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学院管理与组织高级教授德克·林登鲍姆(Dirk Lindebaum)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皮特·J. 乔丹(Peter J. Jordan)于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网站发文称,过于聚焦最终学术成果而忽略同行评议的做法,使得同行评议制度面临发展困境。本报记者就当前同行评议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

  学术评议人严重紧缺

  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术成果上面。林登鲍姆表示,高校为此制定的激励措施包括:给那些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学者提供奖励以及减轻教学负担。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就是,虽然有些学者发表作品的频率越来越高,参与同行评议的意愿却越来越低。有的学术期刊编辑甚至需要发出十几封邀请信,才能成功约到两位评议人。

  挪威商学院心理学副教授艾德里安·弗尔汉姆(Adrian Furnham)以个人工作经历为例,讲述了同行评议面临的压力。他在今年9月被要求审阅53篇论文。假设每篇论文需要3小时完成,接受以上评议请求将占用他150多个小时。这反映了过去20年学术期刊数量的惊人增长,体现了出版物在学术评估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大多数知名期刊的编辑都希望至少有2—4名专家来评议论文,但他们很难找到能在规定时间提交评审意见的合适评议者。

  弗尔汉姆表示,由于很难找到足够的评议者,许多学术期刊编辑建议论文作者自行推荐相关评议者。这一方法让学者们秉持互相支持的心态参与同行评议,即“我积极评议了你的论文,你对我也应如此”。

  评议人缺少会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林登鲍姆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有部分积极热心的学者仍愿意参与评议工作,为其他同事提供反馈意见。但在评议人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势必会减少其用于研究和写作的时间,从而影响他们的成果发表和职业发展。如果他们选择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的业余时间进行评议工作,则可能导致疲惫与倦怠。另一方面,当大量涉及各类专业的论文只能由有限的评议人来完成时,专业并不完全对口的同行评议就无法很好地指出专业上的错误或提出改进意见。另外,评议人的数量不足也会导致他们难以对研究成果的水准作出判断,从而限制了学科知识的进步。

  激励措施有待改善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学院副教授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同行评议工作通常是匿名进行而且没有费用,因此专家学者全身心投入此类工作的动力有限。布朗有时会承担同行评议,他这么做主要为学术共同体利益着想,但有的学者可能缺乏这种利他主义精神。因此,应该有更好的激励措施推动学者参与同行评议。

  让学者牺牲业余时间无偿参与同行评议的做法,似乎越来越难以被广泛认同。弗尔汉姆建议,通过支付报酬的方式使同行评议的流程更加专业化。例如,有的免费评议者可能会作出一些琐碎、粗鲁或者明显错误的评论,但在支付报酬的情况下,编辑可以要求评议者的评议内容达到一定的标准。当然,能否通过支付报酬的方式改良同行评议制度,还需考虑具体支付多少报酬、报酬如何与受评议内容长短或难度挂钩等诸多具体问题。

  弗尔汉姆的一些同事也对支付报酬的方式表达了不同意见。有人担心,一些学者会以评议工作为主业,并产生一种优于其他学者的感觉,对某些不符合自身世界观的研究进行批判。还有人担心,支付报酬的做法会使期刊更多地从经济角度选择评议人,而不是出于专业领域的考量。

  探索多样化路径

  有心理学研究证实,经济激励对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影响有限。因此,乔丹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多维度改进同行评议制度。第一,期刊要为评议人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要承认同行评议的重要性,还要通过设置奖项的方式激励评议者。例如,设置“最佳评议人”奖,获奖者有机会在编辑委员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期刊还可以为初级评议人设置专门奖项并提供相关指导计划。

  第二,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学者,尤其是资深学者,不要只做专注于研究的“出版机器”,需要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和初级同事参与包括同行评议在内的整个研究过程。学者们要积极讨论评议带来的各方面的回报,例如能够随时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新进展、能够为学科发展作出自身贡献。

  然而,要实现以上两点,大学必须彻底改革自身的管理体系,把对学术出版物的“狂热”追求,转化为更以集体为导向的目标。由此,乔丹引出了第三点建议,即同行评议要成为大学质量评价的一部分。排名非常重要,可以成为大学管理体系改革的推动力。但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要将合适的因素纳入排名环节,其中包括同行评议。同行评议认证平台的兴起将有助于推动这一进程,此类平台可将学术评议工作转化为可量化的产出,同时还能帮助编辑更好地理解、管理和改进审稿流程。

  此外,弗尔汉姆介绍了一些改进同行评议的方法。例如,有学者建议大学制定相关政策,使所有学者都必须参加同行评议,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编辑可以根据评议的清晰度和有用性等简单标准,对评议者进行评分;退休人员也可作为同行评议的补充力量等。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