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人产生“阴暗刷屏”(doomscrolling)行为,即一直关注坏消息,并增加了刷新消息的频率。8月24日,美国华盛顿与李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助理教授马克·科丁顿(Mark Coddington)与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赛斯·刘易斯(Seth Lewis)于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官网发文,综述了一系列有关疫情期间新闻消费的文献,剖析了公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如何发生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多种因素影响新闻消费习惯
为了解日常生活的变化能否改变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或形成新的习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马塞尔·布罗尔斯玛(Marcel Broersma)等人在2021年4—5月对1200余名荷兰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人们的新闻消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一部分人减少了新闻消费行为,其中包括长期的新闻回避者;还有一部分人增加了新闻消费行为,他们是活跃的新闻用户和新闻爱好者;另有一部分人则是新闻消费习惯稳定的用户,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
布罗尔斯玛表示,促使人们形成新的新闻消费习惯的因素众多,其中,疫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主要原因。也就是说,那些日常生活持续受到疫情影响的人群,可能会养成更多新的新闻消费习惯。此外,人们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家人或朋友频繁地讨论疫情相关的信息,当事人更有可能形成新的新闻消费习惯。因疫情引发的焦虑情绪,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有的人减少了新闻消费,而有的人则增加了新闻消费。通常来看,对新闻投入情感越多,越会促成新的消费习惯。总之,一次颠覆性事件并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习惯,只有在消费疫情相关新闻的过程中,持续获得实际层面或精神层面的回报,才会彻底改变新闻消费习惯。
选择性回避新闻
除了从整体视角关注新闻消费习惯的变化,也有学者研究了疫情与新闻消费相互作用所引发的新闻回避(news avoidance)行为,即有的人会在疫情期间拒绝关注新闻,以免对自身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挪威卑尔根大学信息科学与媒体研究系教授布里塔·伊特雷-阿尼(Brita Ytre-Arne)等人在2021年3—4月向550名挪威新闻用户发放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了他们在疫情期间应对信息泛滥的策略。研究发现了一种与布罗尔斯玛研究中类似的模式——新闻追随者逐渐变成了新闻回避者,即短时间内扑面而来的疫情新闻导致人们信息过载和情绪不振,致使一部分人无法持续关注新闻,从而采取回避态度。
在具体做法上,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回避方式。有的人战略性地回避新闻,如选择在新闻消费较为密集的时期回避;有的人通过限制自己接触新闻的时间段或内容进行回避,如只留意政府新闻发布会。伊特雷-阿尼认为,人们不能一味地批判回避新闻的做法,这是人们在新闻消费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并非不负责任的表现。在某些情境下,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回避者。
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如今,新闻机构越来越依赖会员、订阅等形式获取生存空间。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值得关注的新闻?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艾琳·考斯特拉·梅耶尔(Irene Costera Meijer)表示,新闻的受欢迎程度与实际用户的满意程度并非正相关。热门话题、头条新闻、点击次数或阅读量最多的新闻,可能不是用户最欣赏的内容。同样,用户耗费最多时间阅读的新闻,也不一定给人们最满意的新闻体验。人们更注重新闻体验的本质,而非基于量化的方式衡量新闻消费的价值。
梅耶尔强调,要在新闻中获得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体验,并非一味追求所谓的“重要的”或“流行的”。有价值的新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们能否通过新闻学习新知识、获得认可以及增进相互了解。当然,生产有价值的新闻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挑战。新闻从业人员要想在其中有所贡献,应具备准确、真诚、倾听、热情、友好、保持适当距离等“六大美德”,才能获得公众的注意力。
反复接触同类新闻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因此,应当避免过度重复报道造成的新闻疲劳。德国明斯特大学传播系教授朱莉娅·梅泰格(Julia Metag)研究发现,当人们在数周、数个月甚至数年间始终接触一个看似永无止境的新闻主题时,会产生负面情绪。研究人员采访了瑞士新闻消费者对2019年有关英国“脱欧”这类不断出现的新闻话题的感受后发现,英国戏剧化的“脱欧”过程引发长期报道,导致了人们大量烦躁、愤怒和无聊的情绪出现,致使人们对新闻媒体产生负面评价。总而言之,有效避免过度重复报道,可以减少新闻回避等行为的产生,从而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和对媒体的信任度。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