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思想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2021年09月10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0日第224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

  中国思想史论坛之“先秦思想文化史”专题研讨会近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了先秦思想文化史研究最新成果,希望通过对中国思想发展历史做出贯通性诠释,推动中国思想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先秦时期,虽然诸子的思想观点不一,价值取向不一,但争辩中有贯通,冲突中有共识,矛盾中有统一。” 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赵馥洁提出,先秦诸子在“治世”“立人”两个层面具有共同的价值主题。“治世”就是描绘一个理想的美好社会并为之努力,“立人”指确立和提升人的价值。先秦诸子在“立人”方面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是追求的方式和途径存在差异。其中,儒家主张通过弘扬仁义道德确立和提升人的价值,道家主张通过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实现人的价值,墨家主张通过劳动来确立和维持人的价值,法家则主张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来提升人的价值。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从内涵上分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政治意识是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观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健认为,政治意识具有历史传承性,孔子及其身后的儒家政治意识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的影响是得到公认的。追根溯源,西周王朝的许多政治意识具有超越时代的内涵,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夏商周三代以来,尤其是西周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些超越时代的、普遍的、合理的政治意识。

  孔子删订“六经”以来,经学史的发展在形式上走了由简到繁、化繁为简的两条道路。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任大援认为,经学史发展的第一条道路是由简到繁的过程。从“六经”发展为“十三经”,即是由“春秋三传”“三礼”的增扩到宋代《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的增入,“十三经”的格局在宋代最终完成,经学在中国古代形成完整的系统。第二条道路是化繁为简。韩愈之后,经张载、二程直到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首次将《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并为集刊刻于婺州,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终于出现。《四书集注》确立了经学史发展化繁为简的形式。这种变化的学术史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要满足内在需要和外部条件才能发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必须考虑传播问题。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时,其内容会被改造,在形式上也会表现出文明互鉴发展的复杂性。

  一年前逝去的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刘宝才毕生从事历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曾经承担、参与《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多卷本)、《文史英华》等著作的编著,在先秦思想史研究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回顾了刘宝才的学术成就,认为刘宝才于中国先秦思想文化史研究最重要的观点是:中国先秦三千年思想史就是一部“走进中国古代宗教,再走出中国古代宗教”的历史,最终形成了以理性主义为共同特征的诸子流派。

  会议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和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