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符号学视域下探讨教育变革
2021年06月09日 08: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9日第2183期 作者:杨雪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巨大影响,也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为保持社交距离,阻隔病毒传播,各国纷纷把课堂搬到线上,线上教学App、“云端教学”“云课堂”纷纷涌现。在线上教学热的背后,不少学者开始思考未来的教育模式,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线上教学是否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践在真实和虚拟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都灵大学哲学系符号学教授马西莫·里昂(Massimo Leone)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从符号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教室承载的符号学意义。里昂认为,在线上教学中,教室这一空间符号意义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尽管线上教学有诸多好处,但随着疫情好转,教学还是应当回归真实课堂。

  符号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人类世界沉浸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西方学术著作一般将符号学定义为“研究符号的学说”。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 Peirce)是这样阐述符号的:“一个符号是一个对象,对于某个人来说,它代表另一个对象。”中国学者赵毅衡把符号定义为“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即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符号学勃兴以来,关于符号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除了对其本身的研究,跨学科研究也结出硕果,比如社会符号学、伦理符号学、语言符号学、传播符号学、文学符号学、电影符号学等。近年来,教育符号学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将符号学和教育哲学结合在一起,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符号学家看来,离开了符号就没有教育。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进一步提出,“人的思想实为符号的‘终端屏幕’,世界通过它才‘有了意义’,也就是说,由于使用符号,我们成为我们理解中的世界的一部分”。“没有符号系统,世界就没有意义形态”。可以说,没有符号给予人的世界以意义,我们就无法作为人存在于世,符号是人的本质。

  人是一种创造符号、掌握符号、运用符号的动物。无论是教育所使用的手段,还是教育要达到的目的,都离不开符号。没有符号,就无法建立教育观念,无法传播教育思想,无法实施教育行为,符号是教育的基础。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国际语言教育政策教授弗朗索瓦·涂尚(Fran?觭ois Tochon)在《教育中的符号与标志:教育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对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能够使教育者更好地把握和探索教育实践,从而引导更好、更深入、更有意义的实践;二是它可以为研究教育这一需要符号和符号形成的领域提供更深入的研究方法。

  关注完整学习环境

  美国德保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露丝·甘农-库克(Ruth Gannon-Cook)和休斯敦大学清湖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凯瑟琳·雷(Kathryn Ley)在合著的新书《用符号学激发学习者》中,详细讨论了教学和学习,包括在线教学和学习中符号学的特征及属性。通过大量研究,她们发现,可以通过符号、能指和所指的三方作用来解读教学实践。符号包括真实或想象的物,能指包括可感知的物、形象、声音、词语或气味,而所指即是受众经过理解吸收形成的心理概念。

  凯瑟琳·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符号学使研究者和教育从业者能够用众多的能指,在一个三方作用框架下,重新定义教师和客观环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贡献。学习者通过符号化或者说学习每一个能指,将记号标志转换成情感和认知反应,而实际教学中的物理环境和线上教学中的虚拟环境分别强调不同的能指。

  符号学关注的是完整的学习环境,即学习不仅仅是教学和指导的产物。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贡献同样重要。因此,凯瑟琳·雷建议,教育者应当仔细注意那些吸引学习者的符号和标志。

  理解教室的空间性

  里昂认为,除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在位,教学场景即教室是建立教学的交际语境及其表达条件必不可少的符号要素。从本质上讲,教学场所的空间性是因为一个或者多个人的凝视而形成的,这种凝视的方向性是构成教学场所的关键因素。对于教育者和学习者,这种定向注意力网络都不可或缺。

  里昂表示,如果这个定向注意力网络和这种不对称的注意力可以发生在虚拟空间,那无疑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状态。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通过跨越教室的门槛,从物理和符号学意义的角度,将教室与外部世界分隔开来,这有利于使他们转变成教育者和学习者。教室的物质空间性对于从象征意义上维持教师角色至关重要,在这种场景中,教师往往超越一个人的存在,成为连接两个互不接触的维度的使者。

  数字化正在深刻改变人类活动通常所需要的时空维度。里昂认为,不管技术如何进步,线上教学的虚拟空间都不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阈值体验。里昂提出,在师生共同在场的教学场所里,双方获得的共时性、定向注意力网络和共同学习的切身体验,很难被线上课堂所复制,因此,线上教学不可能取代传统教学模式。

  里昂表示,随着疫情好转,学生们还是应该回归传统课堂。但这并不是说线上教学无可取之处,线上教学为职场人士、偏远地区学生,甚至行动不便的学生提供了很多便利。此外,很多课程可以储存在云端,随时回放,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应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