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发布了最新调查报告《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受到舆论界的广泛关注。该中心通过调研发现,中国政府在公共服务、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等领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赢得了民众的认可。
传达中国民众真实声音
该中心对超过3.1万名中国城乡居民进行了长达13年的大规模访谈问卷调研,希望借此了解中国民众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自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全面提升,至调查结束的2016年,民众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都保持在70%以上,其中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更是高达93.1%。民众的看法是对生活水平提高等实际变化的回应,也是中国社会变迁下个人生活的真实反映。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程同顺表示,西方主导的评价体系往往难免带有“西方中心主义”和“精英主义”色彩,这导致中国在某些国际评价指标中得分偏低。而此次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的调研,较好地规避了这一倾向。
该中心参与撰写调查报告的专家反驳了西方部分观察人士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和舆论生态的负面看法,并以客观、定量的调研表明,从各种指标来看,到2016年,中国政府比过去20年中的任何时候都更受欢迎。在中国的主要人口群体中,并没有实质迹象显示不满情绪在堆积。
值得一提的是,该调研项目在研究设计上突出了对民众话语权的尊重,调查样本覆盖了不同经济社会背景和地理位置的人口,以中国民众的真实体验作为调研内容和调研结果的依据。该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杰西·图里尔(Jessie Turiel)表示,受调查样本不仅包括中国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民众,也包括来自相对贫穷和欠发达地区的民众。
均衡分配改革成果
中国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与此同时,推动减贫事业、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为了搞清楚公共服务的普及究竟是不是中国民众对政府支持度增加的原因,研究人员以经济状况为基础,将调查样本分成两类,通过比较这两类人群在2003—2016年对政府满意度的相对增长率,发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趋势。首先,收入较低居民的满意度增幅比高收入居民更加明显。其次,内陆地区居民满意度的提升高于东部沿海地区。研究人员将这两个发现称为“收入效应”和“区域效应”。同时,这两种效应对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更明显,因为地方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负有直接责任。这表明中国民众对政府满意度的提升在作为再分配政策照顾对象的相对贫穷的内陆农村地区更明显,也证明了相关政策措施的正确性和落实的有效性。
中国的发展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并且完全没有遗忘发展较慢的人群。研究人员表示,中国较贫困地区的居民非但没有表现出对政治或社会的不满,反而感到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福利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越来越有成效。调研报告第一作者、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中国项目主任爱德华·坎宁安(Edward Cunningham)表示,较富裕的中国沿海居民是中国国内改革项目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对政府持高支持率十分正常,但农村地区受访者的回答让他们始料未及。调研报告作者之一、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主任、国际事务专业教授托尼·塞奇(Tony Saich)认为,调查结果反驳了一些西方人士声称弱势群体在中国被边缘化的观点,也削弱了“社会不平等会在中国引发危机”的论调。
各方面满意度不断提升
此次调研收集的数据依赖于受访对象的自我报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受访者的回答与个人感受有较大关联。研究人员在收集数据后,对数据主要采用在客观性方面具备突出优势的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实现了更为准确有效的评估。例如,在发现“收入效应”和“区域效应”后,研究人员通过回归分析法发现,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也与对政府的满意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方预算在教育、卫生和福利方面的支出比例越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越高。道路基础设施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这两个变量也是如此。当控制了这三个宏观经济变量,“收入效应”和“区域效应”现象基本就消失了,这表明在民众对政府满意度数据中观察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覆盖面扩大而实现的。
此外,在环境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回归分析法发现,民众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感知与其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评价正相关。这表明,中国民众重视污染的人为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自然的随机现象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居民对当地空气质量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源于直接观测到的户外环境,这保障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因此,大多数受访者对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乐观态度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