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学者探讨现代语言发展特征
2019年11月18日 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8日第1817期 作者: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11月12日,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官网刊发消息称,从象形文字到表情符号,从声音到手势,人类一直使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社会语言学家吉勒斯·巴罗(Gilles Baro)在文章中提到,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语言是“有组织、系统化的交流指南”。人们一直在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比如手势、声音、文字、文本和图像,而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模式。

  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文学、语言和传媒学院副教授麦克斯韦·卡登盖(Maxwell Kadenge)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交流所使用的代码一直在演变。其中语言的演变是人类迁移的结果,人口迁移使不同的语言相互接触。

  巴罗说,当前新的环境和技术也影响着语言的演变,表情符号和文本语言就是口语与数字交流融合的结果。互联网使得语言更加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其更容易被改变或影响。开普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南非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使用“like”作为引语,这是因为年轻人受到了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此外,一个区域内人们的口音和词汇也会受外来词的影响。

  卡登盖还提到,“语言”这个词有语言上的含义,也包含政治上的含义。简单来说,语言是一种公共拥有的交流方式,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代代相传。人类之所以在语言和方言上存在差异,本质上是为了在特定的时空中相互理解。衡量语言多样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相互间的可理解程度。

  巴罗还表示,语言浸透在我们的身份之中,语言上的差异也是身份特征的线索。当听到有人使用语言时,我们可以猜测出他们的性别、种族、身份等。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它既能使人们团结在一起,也能使人们产生分歧。特别是在南非,当人们用一种只有一些人能理解的语言讨论公众话题时,就会引起争议,不会说这种语言的人会有被排斥感。

  卡登盖说,语言还能让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代代相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我们分享价值观的方式。同时,语言也让我们接触到其他文化。随着汉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中国文化。他还补充到,虽然全球范围内的口头语言数量正在减少,但语言代码却在以其他方式发展。

  巴罗还提到,语言中介同样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语言的不同变体来表现身份的各个方面。例如,如果一个人想显得友好或不友好,他会使用不同形式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因为每个词、声音、口音、变体都有特定的意义。

  (赵琪/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