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建设公海保护区
2019年11月18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8日第18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公海是指各国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和专属经济区以外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海洋部分。近些年,公海海域也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1月7日,加拿大智库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发布报告探讨如何设定公海海洋保护区,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海洋储碳能力被忽视

  气候变化以及气温上升对海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8年曾发布特别报告称,“由于人类活动和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0.8—1.2摄氏度,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2030—2052年间比工业化前升高1.5摄氏度”。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奥尔多·查科普(Aldo Chircop)对本报记者表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以海洋为基础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其实,海洋及海洋生物系统又被称为“蓝碳生态系统”,它可以捕获并储存二氧化碳,具有储量大、效率高、周期长等特点,但国际层面的各类保护措施都没有给予海洋及海洋生物系统应有的重视。目前,应建立公海海洋保护区,强化对公海海域的管理,使其成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

  查科普认为,建立公海海洋保护区首先需要将海洋生物系统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贡献纳入到科学标准之中;其次,在国际框架内加强针对海洋的气候调节生态服务系统的国际合作。

  设立保护区十分必要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法律专业副教授卡梅隆·杰弗里斯(Cameron Jefferies)提到,公海海洋保护区,不仅具有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还有缓解环境污染等作用。当前沿海国家非常重视各自海域内的海洋生态保护,却忽视了公海海域的生态状况。据有关研究测算,当前全球仅有6.97%的海洋受到官方保护。公海是各个国家都平等拥有使用权的海洋,更应该制定相关公约进行约束。

  杰弗里斯谈到,有关公海海洋保护区的设定,重点应该是让蓝碳生态系统发挥最大功效。因此,首先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蓝碳生态系统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目标。其次,有效地识别蓝碳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并提供预防措施。最后,采取必要的管理行动恢复、维持和改善蓝碳生态系统栖息地。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海洋科学与创新中心副教授特雷西·安斯沃斯(Tracy Ainsworth)对本报记者表示,有关全球气候的行动需要与海洋治理建立起新的联系。过去25年里,正式的国际气候谈判成果基本上把海洋排除在外,或仅仅对海洋管理发出类似警告性的声明。与此同时,巴黎气候谈判涉及的多方专家中,与海洋保护和研究有关的专家参与度不高。因此应该扩大公众对海洋管理和蓝碳生态系统的认知,最终达成各个国家共同参与的目的。

  多方合作减缓气候变暖

  查科普还提到,如何规划公海海洋保护区范围非常关键。在广阔的海洋中,确定哪些区域需要受到保护比在近岸确定保护区更为困难。譬如,如果将公海海洋保护区严格地建立在稀有特征基础上,可能会将具有稀有特征的栖息地纳入其中,但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标准,也可能致使其储存二氧化碳的功效减弱。因此,查科普强调,公海海洋保护区规划应该在稀有特征的基础上,增加脆弱性、实用性、生物多样性、威胁程度等其他标准的考量。此外,查科普还提到,应对气候挑战需要所有国家、所有人齐心协力,应当通过集体行动减缓气候变化。

  安斯沃斯也强调,公海作为调节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生态系统中不能被低估。公海目前是海洋治理中的缺失部分,不能因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被忽视。海洋具有巨大的潜力来缓解气候问题,而设立公海海洋保护区是值得信赖的解决路径。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