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合作步入第二个“金色十年”
2019年11月18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8日第18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荣

  当地时间11月14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如期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等共同出席会议。五国领导人围绕“经济增长打造创新未来”主题,就金砖国家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受访学者普遍认为,在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这个由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多边组织,正迈入第二个“金色十年”。

  展现金砖国家的担当与责任

  习近平主席强调,这次会晤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关键时刻举行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呼声,展现应有的责任担当,在追求发展道路上矢志不移,在团结合作历程中携手奋进,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钟飞腾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同时也包含着传统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影响力的消退,不少机构预测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下降。在此背景下,金砖国家担负着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责任,应大力维护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多边主义。

  在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中心主任王磊看来,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给人类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另一方面,大国关系深度调整,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愈显分化,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仍然较为严重。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关键时刻,金砖国家在推动加强自身合作的进程中有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性改革,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同时加强协调沟通,巩固金砖国家合作。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孙敬鑫认为,金砖国家需要努力打造不断前行的行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直面大变局中的风险挑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不断缩小治理赤字。倡导和实践新型国际关系,摒弃丛林法则、超越零和博弈,不断缩小信任赤字。积极参与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缩小和平赤字。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缩小发展赤字。

  探索新型合作机制

  习近平主席指出,环顾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各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改革创新的时代机遇,深入推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在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不断打造合作成果,助力五国经济发展,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王磊看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给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宝贵的机遇。金砖国家要通过开放创新,加强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争取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转化为实现“弯道超车”的宝贵机遇。金砖国家在各自产业链和工业布局分布方面有自身独特优势,并且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今年巴西利亚会晤的主题就围绕创新经济和科技合作,特别是推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设,突出强调金砖国家在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通过推进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设,金砖国家找到了下一个阶段经济合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的互补性,促进金砖国家合作,并通过“金砖+”合作等,促进金砖国家与非洲等地区国家共建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轮新的科技革命,实际上都是国际格局重组、国家命运发生大变革的时机。” 钟飞腾表示,与以往历次科技革命不同的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也在创造先进技术。金砖国家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新型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突出了金砖合作的机制,也是对新型工业化在创新国家关系中作用的重视。发展中国家须把握机会,主动出击,主动塑造。在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作为收入水平接近的金砖国家,也存在更大机会超越传统的比较优势,探索新型合作机制。

  孙敬鑫认为,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显露出更为明显的共享经济特质。深入推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归根到底,就是要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挑战并着眼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充分发挥金砖国家的比较优势,释放互补优势并发挥协同效应,携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以创新、联动、包容的发展方式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质量、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与各国一道,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学者认为,这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理念和实践选择。

  钟飞腾认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而只会越开越大。六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成效,不仅赢得发展中国家的赞誉,也获得很多发达国家的支持。中国提出这一倡议,是通过创建一种能让更多国家参与的平台和机制,让世界更多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抱负和追求世界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面对未来,王磊做出展望。第一,中国坚持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对外合作,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扩大进口,都是中国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的重要努力。第二,推进建设全球伙伴关系。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建设形式多样的伙伴关系,倡导并推动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等,彰显了开放包容的精神,也展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国际关系传统理念的重大创新。

  “新时代的中国,将不断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提供更多动力。”孙敬鑫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共同发展之路;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不断发展和完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沿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定前行;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与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