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与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在京举行“国际友人座谈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和从事国际友人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缅怀红色国际友人为建设新中国所作出的贡献,介绍他们的动人事迹,传承他们的伟大精神,为加强中国与国际友人的联系,把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发扬光大建言献策。
铭记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赵文芝表示,在过去的70年里,许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伊莎白·柯鲁克女士等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马海德医生、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先生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中村京子女士等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些都是中国对国际友人为建设新中国所作贡献的纪念。中国人民从未忘记在我们最困难时伸出援手甚至献出生命的国际友人。在中国学生教科书中,在影视作品中,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国际友人的感人故事在中国代代传颂。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谦表示,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伟大进程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就是“国际友人”。他们生在异国他乡,却远涉重洋来到东方这片热土,用青春、才智、激情甚至生命来帮助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渴望真理,追求正义,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将毕生奉献给追求人类共同发展的伟大事业。他们的精神是国际主义精神。世代变迁,沧海桑田,但国际主义精神从未磨灭,因为它承载了人类最朴素的真、最真挚的爱、最永恒的美。
交流是一种简单却绝妙的方法
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会长戴维·布若姆威奇(David Bromwich)在座谈会上表示,西方期望中国在实现发展后遵从西方的价值观,这是由于西方不理解“什么是中国”。作为中国的朋友,我们需要宣传中国的观点,并推动大家理解中国现在作出的贡献。我们需要站出来,督促我们的媒体作出公正的报道。慢慢地,人们就会了解真正的中国。
布若姆威奇详细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他不仅参与了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社区发展项目,还组织考察团和代表团到中国实地考察。在过去25年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些最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所有人都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各行各业中国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越来越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也稳步上升。
布若姆威奇认为,特别是40多年来,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在社会、经济方面的成就,看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重大转变。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但西方主流媒体似乎没能理解这些变化,没能清楚地看到中国正在创造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种可能。他表示,西方从没有认真地去理解中国的观点。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以及对中国的无知和不理解,已经导致自己处于被新兴世界秩序抛下的危险之中。布若姆威奇说:“我们从西方媒体的新闻标题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无知。媒体通过有选择性的报道,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歪曲事实。西方的报道往往缺乏客观评价,导致媒体在推动对话、促进有效了解中国等方面的信誉非常低。”
“我自己说服美国人的小方法,就是让各领域的人亲自来中国看看。我甚至没有打算过要做一名使者,相反,我选择了促进两国人民自然而然变得和谐的道路。中国人和美国人是互相适合的。他们有相通的幽默、稳健和礼节。”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荣誉主席南希·希尔(Nancy Hill)在回忆格雷·戴蒙德博士(Dr. E. Grey Dimond)时,和大家分享了戴蒙德博士曾经说过的这段话。她表示,自己也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坚信这是一种简单却绝妙的方法。这种方法关注人而不关注政治,却可以改善两国关系,增进两国友谊。如果我们能让中美两国更多的人相互见面、相互欣赏并相互学习,两国人民之间的和谐就会占据上风,恐惧和不信任就会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友谊和理解。
会上,一些国际友人及其家属还回忆了过去70年间他们家人及自己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感人故事,包括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村京子、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夫人黄浣碧和日本遗孤渡部宏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