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道路
2019年11月11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1日第1812期 作者:记者孙美娟

  本报讯 (记者孙美娟)10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建所十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治”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机构的专家,以及中、美、英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高培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前主席张月姣,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黄惠康,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韩国首尔大学前校长成乐寅等人出席会议并致辞。

  高培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已经多次载入联合国有关决议,并日益成为国际共识。2018年3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的序言,纳入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化道路树立了典范。当前,我们应当以构建“一带一路”法律合作机制为契机,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更加清晰的中国方案,并推动其成为全球治理的共同方案和有效行动。

  高培勇对今后中国国际法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的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始终坚持国际法基本准则,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要坚定捍卫全球化和多边主义;三是要善于贯通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

  许安标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是新时代中国直面人类共同面对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形势做出的回应,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世界观。

  杨万明分析道,目前,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司法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坚定不移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法院不断努力尝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司法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中国司法方案,重视借鉴世界各国的司法经验和国际法领域的研究成果。

  张月姣认为,我们要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这些规则的制定和履行,也是国际法的一部分,是对消除国际法碎片化的贡献。未来,中国坚持和发展国际法要加大培养国际法人才的力度,国际法研究要更加注重本土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结合,为国际人才培养、国际规则制定、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黄惠康谈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法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新的前进方向,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未来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为全球治理变革和国际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黄进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法理论和国际法治的贡献,也是对国际法本身的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式就是践行国际法治,通过国际法治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制度化、规则化、行动化,推动这一理念更好地转化为现实。

  中国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局长杜亚玲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为推动和平发展勾画出了最美好的蓝图。

  盈科律师事务所主任梅向荣表示,在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道路上,中国的法律实践者愿同全球各国的法律实践者一道,为全球投资、商务、旅行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楠来认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将会继续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国际法也必然为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而向前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法对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法治建设、国家海洋权益的法律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法律措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理阐释等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中,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迅速建设成为国际法研究的学术重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表示,要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打造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法研究学术中心,马克思主义国际法学的坚强阵地,推动大国外交战略实施的思想库、智囊团,培养全球法律服务共同体所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基地,以及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道路思想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此次国际研讨会是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论坛的重要活动。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承办,盈科律师事务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