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V.帕夫利克 受访者/供图
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美国罗格斯大学新闻学与媒体研究教授约翰·V.帕夫利克(John V. Pavlik)在其近期出版的《虚拟现实时代的新闻业:体验式媒体如何转变新闻》一书中探讨了一种新的传媒形式:体验式媒体。体验式媒体指的是基于数据和人工智能,采用自然用户界面设计,具有沉浸式、多感官、交互性、第一人称视角、非线性叙事特点的新兴媒体。它不仅呈现新闻报道,还提供新闻体验,让公众在沉浸式、多感官、交互性的叙事环境中作为参与者或虚拟见证者体验新闻。
该书描述和分析了超越传统文字和图片的新兴媒体技术手段,如触觉反馈技术、交互纪录片、无人机媒体,并介绍了如何使用这些技术设计和构建新闻报道。帕夫利克表示,虽然体验式新闻可以提高受众的新闻参与度、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但也有可能导致虚假消息的产生,必须设立严格的新闻伦理和信息准确性标准,才能在虚拟现实时代建立公众对新闻业的信任。
新闻消费呈现移动化趋势
帕夫利克谈到,历史上新闻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在很长时间里,新闻强调讲故事,大都使用文字表述。19—20世纪,随着摄影、电影、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兴起,新闻叙事形式开始了转变。无线电通信在听说环境下延续了线性的新闻叙事模式,不久后视觉导向的媒体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1世纪,高速网络、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体验式媒体和体验式新闻铺就了道路。
虽然走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前沿的大多是游戏开发商,但不少影业公司、新闻机构也都在研发多种多样的沉浸式媒体内容,微软、脸书、谷歌等大型科技企业也参与其中。VR电影是沉浸式内容质量较高的一个应用领域,它的叙事语法和对受众的启动效应可促进体验式新闻的发展。
在今日的媒体环境中,包括新闻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内容都更具交互性。交互性互动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用户与内容讲述者、记者之间的互动,二是用户与内容本身的互动。有研究显示,交互性有助于增强受众与新闻故事间的联系,并使用户更深入地进入传播、讨论、理解新闻内容和议题的公共领域。网络通信设施的进步使内容的高速传输成为可能,促进了公民的媒体内容订阅和定制消费的增长,而订阅服务的流行和繁荣,展现了新闻消费移动化的趋势。
新闻工作者使用的工具在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中起着核心作用。21世纪的新闻来源及传播方式日益丰富。许多研究显示物联网或将朝“万物互联”的方向发展,这将为体验式内容的创作带来新机遇。有预测称,未来或可使用小型、联网的数字传感器来监测震动和噪音,以识别演唱会上最受欢迎的歌曲、体育赛事中最盛大的场次,或衡量建筑施工对周边居民和商户的影响、公共交通设施的使用情况等。目前许多VR平台提供声音、图像、触觉结合的感官体验,一些实验性的VR系统开发商已在研发更复杂的多感官环境。但是此类产品尚未被试用于新闻报道,新闻机构未来很有可能进军该领域。
新闻报道通常使用第三人称,而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内容使用第一人称,目的是使受众有机会感受故事中心人物的视角,想象自己身处特定地点、亲身经历特定事件。大部分主流新闻报道倾向于呈现来自有限范围、特别是权威性信息源的事实,因此信息和观点来源多样性不足,少数群体的声音常得不到充分表达。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体验式新闻可使边缘人群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以非虚构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多个视角、多种叙事结构的创作技巧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体验式新闻,以便更好地展现复杂情境下的真相或冲突。
随着第一人称的参与性叙事更加常见,媒体故事的结构元素也在变化。复杂的叙事途径和结构日益成为体验式内容的组成部分,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叙事路径并与“故事”进行多种互动。例如,《纽约时报》2018年使用AR技术制作了一份特别报道,用户可在移动设备上通过《纽约时报》的应用程序,观看英国艺术家大卫·鲍伊(David Bowie)身着多位服装设计师作品的交互性三维立体展示,观者无需遵循特定的叙事路径,可以自主选择。
体验式媒体可助力新闻业
帕夫利克告诉记者,已经有许多媒体机构正在开发体验式媒体和体验式新闻,但这方面的市场尚在形成中,目标受众还不明确。采用AR技术的体验式媒体内容大多应用于手持设备,普通公众都可算是目标受众。针对可穿戴设备设计的体验式媒体市场比较有限,以游戏玩家和特定职业人士为主,但未来普通公众也将更多地涉足这一领域。就当下而言,主流媒体将体验式媒体视作一个更好地“讲故事”、加强公民媒体参与的机遇,但体验式媒体内容的制作仍受到经济成本和技术的制约。
虽然体验式媒体发展迅速,但未来新闻业的发展前景仍是未知。体验式媒体及其对新闻业转变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条件,特别是制作、分销、获取新闻的成本以及制作高质量体验式新闻所需的投入。第二,国内和国际层面的法律和监管框架,特别是关于隐私权和体验式媒体的其他潜在风险。第三,日趋激烈的对公众注意力的争夺与公众对准确新闻和信息的需求之间的平衡。第四,用以支撑数字化、移动化、全球化媒体生态系统的强健的网络基础设施。
帕夫利克表示,新闻媒体正在朝着沉浸式、交互性、多感官的未来前进,公众将越来越多地接触体验式新闻,成为新闻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接收者。理论上讲,体验式媒体适于调动公众的情绪、触发思考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要想判断体验式新闻的优劣,可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是否有坚实的基本元素基础,包括广泛的研究、高质量的写作或展示、有效的设计或结构;第二,对数字媒体环境特征的掌握熟练程度;第三,对实质性讯息的准确呈现程度。这三点与体验式新闻能否成功吸引今日移动化、参与性、多任务处理的公众注意力密切相关。公众参与对新闻业和其他形式媒体的健康运作至关重要,但并不易实现。初步研究显示,体验式新闻有潜力在多个层面上使受众参与进来并与“故事”中的人物建立起共情。
帕夫利克说,体验式新闻的受众和市场潜力巨大,A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应用广泛;在5G技术投入应用的地区,体验式新闻增长迅速。在这个数据不断从全球各地产生和流动的数字互联时代,体验式新闻的制作必须遵循最高的伦理标准,防止破坏新闻的自由、可信性、独立性。相关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包括:体验式内容是否会模糊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体验式媒体会不会变得无时无处不在,体验式内容可能带来怎样的风险,又将可能创造怎样的经济价值,如何运用体验式内容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性。不管未来新闻业如何发展,新闻从业人员都要坚守事实,对报道负责,重视公众参与,指引社会成员共同追寻真相。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