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时间旅行(mental time travel)是萨登多夫(Suddendorf)和克博里斯(Corballis)等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Tulving)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指的是人类在心理上将自我投射到过去以重新经历过去的事情,以及把自我投射到未来预先经历未来事情的能力。从定义可知,心理时间旅行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指向过去的心理时间旅行和指向未来的心理时间旅行。指向过去的心理时间旅行也称情景记忆,由自我、自我觉知和主观时间三个要素组成,是唯一指向过去的记忆系统。情景记忆通过自我觉知使个体回到过去,并使其在主观上重新经历过去的事件,就记忆内容而言包括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具体事件。例如,一个人去年春节期间和家人朋友在饭店聚餐,今天他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许多情景(聚餐的时间地点、哪些人参加了聚餐、餐桌上的欢声笑语等)都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是他借助主观时间把过去在饭店参加聚餐的自我与现在的自我联系起来,重新体验了过去的自我在饭店聚餐的经历。指向未来的心理时间旅行也称未来情景思维,个体可以设想并预先经历未来发生的事情。例如,一个人想象2022年2月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现场,当天会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哪些运动员参加、自己的心情和天气怎样等,这就是未来情景思维。心理时间旅行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时间旅行是人类进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宗教、法律等也是伴随心理时间旅行而出现的。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心理时间旅行是人类独有的,且人类要到4岁左右才会出现这种高级的思维能力;对于动物而言,它们只会活在当下,不具备心理时间旅行的能力。但近年来学者基于演化学理论和动物实验证据,开始对这一假说提出质疑和批驳。研究表明,与人类心理时间旅行关系最密切的脑组织为前额叶和海马体。虽然目前并无直接证据显示其他物种的脑前额叶与海马体能够像人一样捕获记忆,但从演化的角度看,人类毕竟是从其他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若不是从非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了心理时间旅行能力,又能从何处获得呢?
如果说演化学为动物能够进行心理时间旅行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家开展的动物实验则提供了更多有力的证据。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时间旅行在动物界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普遍,至少在哺乳动物中如此。以情景记忆为例,克里斯托(Crystal)及其研究团队在一项巧妙的大鼠实验中获得了相关证据。他们让13只大鼠通过训练记住12种气味,并搭建了一个有着12个站点的大鼠“竞技场”,站点用数字1—12标记,每个站点有一种不同的气味。当大鼠辨认出路线中的特定气味,比如倒数第二种或倒数第四种,就会受到奖励。接下来,研究人员改变气味对应的数字并观察大鼠是否掌握了训练内容:即使气味的数字已经改变,它是否仍能辨识出之前的倒数第二种或倒数第四种气味?这可以确保大鼠是通过气味在序列中的位置而非气味本身将其辨别,据此研究者能够判断动物能否记住多个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顺序。经过一年的此类测试后,克里斯托的团队发现大鼠在约87%的情况下能完成任务。后续的测试证实它们可以牢牢记住,并经受得住其他记忆的干扰。这进一步证明了实验中大鼠是依靠情景记忆完成任务的。
克莱顿(Clayton)等科学家在鸟类实验中也发现了情景记忆的存在。在实验中,丛鸦将易腐烂变质的蠕虫和不易腐烂变质的坚果分别藏在两个铺满细沙的塑料盘里,并且它们在不同的日期储藏不同的食物(如今天藏坚果,两天后藏蠕虫)。因此,它们需要记住储藏不同食物的时间和地点。丛鸦被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通过训练了解到蠕虫会在短时间内腐烂,而坚果能存放较长时间。丛鸦藏完食物后,实验者会让它们在长短不同的时间间隔之后取出储藏的食物。如果距离藏食物的日期时间间隔较短,丛鸦会去有意识地寻找蠕虫;如果时间间隔较长,丛鸦会取出坚果,因为它们知道蠕虫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已经腐烂了。与之相对,控制组没有学习蠕虫易腐烂变质这样的信息,因此无论时间间隔长短,它们都会去寻找蠕虫。该实验表明丛鸦很可能具有情景记忆,因此它们能清楚地明白时间、地点和事件(短期内易腐烂的蠕虫和不易腐烂的坚果)。
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不但发现了情景记忆的存在,也发现动物具有未来情景思维:丛鸦会调整储藏食物的策略以降低食物被其他鸟类偷走的潜在风险。在克莱顿等学者开展的实验中,丛鸦会在“私密”和“开放”两种不同的场景中储藏食物。在开放场景中,丛鸦储藏食物的时候会有其他鸟类窥探者在旁观察;在私密场景中,没有窥探者在场。在取出食物的时候,在开放场景储藏食物的丛鸦会把食物从过去存放的盒子里取出并重新藏到另一个盒子里;而在私密场景中,储藏食物的丛鸦则没有这样的举动。可见,鸟类很可能具有未来情景思维,因为它们会根据过去的经历(是否有鸟类窥探者在场)来联想并预设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如果不把食物藏在新的地点会被窥探者偷走)。
如果动物真的被证实具有心理时间旅行能力,其影响会远远超出我们对动物内心与行为的理解,甚至会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就包括对阿尔兹海默症的解密和治疗。以大鼠实验为例,大鼠在情景记忆测试中的优异表现意味着它们能让人类了解更多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信息并有效治疗它。克里斯托指出,阿尔兹海默症中退化最严重的是情景记忆,因此科学家正努力构建与之更接近的大鼠模型。使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大鼠中制造出神经上类似阿尔兹海默症的状态,使它们成为测试阿尔兹海默症新药的完美模拟被试。科学家能够先在具备情景记忆的大鼠身上测试新药,以更好地预测这种药在人类身上可能产生的效果。当前,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研发的失败率高达99%,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绝大多数药物无法针对情景记忆的退化提供有效治疗。很多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有效改善情景记忆的药物,就不会出现最有价值的疗法。如果具有情景记忆的大鼠能够启发人类破解阿尔兹海默症的秘密,并研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这将成为人类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认知心理学实验的时间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的关系研究”(16CYY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