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返乡”助力心理学发展
2021年01月12日 09: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2日第2088期 作者:崔光辉 闫宇辉

  国内心理学界在论及人文主题时,容易处于自然科学的阴影下。将人文与自然科学并置,视为对自然科学的反动。相应地,他们将人文心理学思潮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看作探索主观经验的心理学,而并非像自然科学那样,着重于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事实上,人文心理学自有其独特的土壤。找回人文土壤,有助于我国心理学发现源头活水,接续传统文化,取得更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

  从本体论层次看,心理学与世界息息相关。在梅洛-庞蒂看来,世界是类似“诺亚方舟”的大地,天然地与身体交织在一起。对于心理学来说,人并非孤立的个体,处于世界面前;恰恰相反,人已经通过身体,置身于大地的怀抱中。身体是能动且感性的,在人的身体活动中,不断有丰富的感性面貌展现出来,就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描绘的一样。由此来看,心理不仅仅是对物理世界的观念性认知,它还是人投身世界的实践体验。正如阿多提倡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样,心理学其实是人的修身实践之学。这并非心理学的新可能,它仅是心理学朝向生存土壤、朝向故乡的回归。

  这种回归首先需要心理学恢复与人文领域的联结。在修身实践上,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探索,尤其表现在文学、艺术和宗教等人文领域。这些领域与心理学之间依然保持疏离的关系。心理学仅通过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展开一定的人文探索,并在咨询实践中发现阅读、书写、绘画、音乐等途径。由于认同自然科学,心理学倾向于将自身视作白手起家不断开拓的领域,对大地上原居民以及周遭邻居的工作视而不见。事实上,文学、艺术和宗教乃是人之修身实践的直接表达。例如,诗歌通过大地上凝结的意象,展现出日常的奥秘;音乐通过天地间的旋律,将人引入世界深处;宗教则在仪式中,使人遥望精神的彼岸。心理学需要体认到人文领域的厚度,通过它们的牵引,创造性地发展修身实践。

  其次,心理学需要回返于文化传统中。大地始终与历史交织在一起,不同的地域,各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以及林林总总的实践传统。在我国的经典文化中,表现为儒、释、道等的修身主张。儒家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参与社会建设;禅宗主张明心见性,无所住而生其心;庄子则有用心若镜乃至心斋等描绘。在传统大众文化中,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以及园林、山水、戏曲、武术等身体实践,具体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又形态各异。近代心理学重视生物层次的身体适应,强调对物质世界的概念性把握。其在经国外传入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与传统修身实践擦肩而过。心理学在人文领域的回归,能够会通传统修身实践,得以发扬安身立命之学,阐新命以辅旧邦。

  复次,心理学需要回归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身体实践根植大地的主要场所,这是心理学长期忽视的领域。它不仅满足心理学所谓生理层次的生存所需,还是人身心安放的所在。饮食不仅满足饥饿需要,在生理层次上补充营养或者增进对食物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人对食物的感性享受。如同风、水、火、土等元素一样,食物在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使得世界发生转化,通过色、香、味等,使人投身其中,发现无穷的趣味和神奇。同样,衣着是人与世界的一种中介,让身体得以包容的同时,使人更好地融入世界之中。在家宅中,人不但有容身之处,还通过各种空间和事物,让自己找到身心驻留的家园,得以栖息其间。在行走中,人不但锻炼生理的身体,还能够安静下来,让路旁的风光进入眼帘,如同宗白华所形容的,实现美学的散步。通过衣食住行,人得以投身当下的土壤。对于心理学来说,日常生活并非截然日复一日,空洞乏味。它通过衣食住行,让人得以安放身心,从而展现出大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面貌。

  最后,心理学需要置身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处境中。人是多方面的,包含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诸多维度。心理学并不盘踞众多维度之上,而仅是与这些方面杂然相处的一个居民,甚至是人最为柔弱的方面。在人文的心理咨询或其他实践中,实践者所做的,更多是通过倾听与陪伴,为来访者提供温暖的怀抱,触动当事人返观自照。倾听与陪伴没有实用价值,这容易让实践者在工作之初深感无力。或许之后他们才会发现,正是由于没有实用价值,心理学提供了难得的场所,让来访者体察到因功利化生存所造成的空虚与无意义荒漠,为而不居地提供转化与疗愈的清泉。另外,人文并非类似空中楼阁的理念。它有万千法门,在上述文学、艺术、宗教等人文领域中,在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中,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每一种途径都是一种转化技艺。它并非单纯的技术,通过预先设置的心理学概念,把人放置在问题解决的功利框架中。它提供温暖的氛围,在感受层面触动当事人,让人返身而诚。它通过具体的器物,让人发现世界的幽微,从而安放身心,回归大地的怀抱。在这样的路途中,人日益沉静地体味到当下所发生的一切,越来越柔和地与自身和他人相处。置身于世界的怀抱,另有一方天地,磊落光明,虚怀若谷。又如山中湖泊,幽深浩瀚,湖面如镜,不将不迎,包容万物。要而言之,在人文返乡中,心理学能够恢复世界之高远与人之温良,从而薪火相传,人文以化育天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