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心理学开启人文科学心理学主体论逻辑
2021年01月12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2日第2088期 作者:王申连

  “人是万物的尺度。”心理学作为探究人及其心理生活的科学,必然绕不开主体性问题。主体论要求心理学以人及其主体性为中心,把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凸显对人的心理生活的本质、样态及发展本身的研究,而非过于关注心理的元素构成及其生理或物理发生机制。主体性丧失几乎是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普遍命运。“在心理学大浪不断朝着自然科学推进的同时,实证主义在主流心理学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人的主体性被迫脱离了心理学的轨道,经常被忽略并慢慢走向衰落。”但人的主体性在人文科学心理学中得到了弘扬,对主体性的重视构成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重要发展逻辑和历史向度。作为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初始形态,描述心理学的出场奠定和开启了人文科学心理学历史发展的主体论逻辑。

  描述心理学的主体论

  19世纪中后期,科技理性的主导地位在欧洲全面确立,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异化危机,人的主体性在这种境遇下逐渐受抑甚至沦丧。为应对危机,布伦塔诺和狄尔泰在致力于改造哲学或筑建人文科学大厦的过程中创建了描述心理学,成为人文科学心理学的第一种科学形态。描述心理学针对实证主义心理学压抑和消解人的主体性的拟物化倾向,把人置于心理学的中心,竭力凸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使心理学成为一门为了人、研究人、依靠人和尊重人的科学。描述心理学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人及其心理生活的本体论认识中,而且体现在由此出发的具体研究中。

  描述心理学特别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从生机论、整体论、文化论和互动论的视角来看待人及其心理生活,认为人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整体性存在,是有目的、有需求、有体验、有情感的发展性存在,人在意向性本质驱使下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形成了主观、鲜活、整体和富有意义的心理生活,人是自己独特心理生活的创造者和管理者。

  描述心理学认为,人及其心理生活的本体论特征,决定了心理学不宜采用自然科学的客观实证研究模式,而宜采用以人自身为基本工具的现象学或解释学的主观经验研究模式,通过内部知觉或意义理解去描述和揭示人的完整心理生活的本真面貌。内部知觉是一种纯粹的不加分析的自我反省,是主体朝向自身的内部直观和体验。理解是把握人的心理生命意义的过程。描述心理学获取心理知识的过程,消解了自然科学心理学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内部知觉和自我理解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是同一的。在对他人心理生命表达的理解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历史、文化及生活框架内实现了统一。描述心理学让研究者不再是程序和技术的“奴隶”,被研究者也不再是被动受控的实验对象,他们的主体性从根本上得到了弘扬和彰显。这种弘扬和彰显人的主体性的基本精神,在后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在人文科学心理学中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的主体性讨论经历了一个由贬抑到彰显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由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决定,根本无法依靠自我的理性力量实现自在和自由。其后的荣格和阿德勒在彰显人的主体性方面有所进步。荣格赋予潜意识概念以新的内涵,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更具追求卓越的目的性,相信患者有能力对自身痊愈发挥作用。阿德勒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自卑和追求卓越的过程,每个人都自己决定生活方向,都在为“完美”生活而奋斗。哈特曼通过创建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让自我摆脱了本能控制而成为没有冲突的独立领域,从根本上确立了自我的主体地位。弗洛姆试图通过复归主体性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和爱的独特能力,都应在保持自由和独立的基础上融入他人。

  格式塔心理学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表现在多个方面。它重视主体直接感受或体验到的一切,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其主观意识而非客观实在影响和支配。它的顿悟学习理论及对迁移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冲击了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贬低人性的解释框架,提升了人的智慧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地位。例如,顿悟说认为,学习依赖的是人有目的的情境认知和灵感显现,而非无数次盲目机械的试误。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模式、组织、结构等在知觉及高级心理过程中的作用,注重人们对感觉信息输入的组织和解释的主动性。勒温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批评传统心理学严重忽视情感、动机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认为人的变动不居的心理和行为是在需要、情感和动机作用下,自我在心理场中主动与环境进行动态的交涉的结果。

  现象学心理学从生活世界出发开展研究,生活世界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直接被明见地给予的原初世界。现象学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现象看作内嵌或源自于生活世界的本真存在,关注人在生活世界中的经验,认为它们是真实、丰富和鲜活的。他们强调心理现象具有意向性本质,认为人的心理始终指向或关于某物(对象),心理与对象之间具有直接意义关联,不仅能够反映对象,而且能够积极“创造”对象。心理与对象之间不可分离,心理因主动指向对象而具有意义,对象因与心理关联而具有意义,两者在意义中消除了对立而实现了统一。现象学心理学还鼓励研究者在忠实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即要客观性而不要价值中立。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

  存在心理学从存在出发弘扬人的主体性,致力于探究人最直接的经验感受、最真实的存在状态及最本真的生活意义,鼓励研究者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去体验其存在,了解这个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活动以及如何行使自由选择权的。海德格尔认为,人在存在过程中可以选择、评估、接受、拒绝和拓展,可以通过接受存在的各种状态并作出个人选择而过上本真生活。宾斯万格认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个人和主观的世界里,要想了解和帮助一个人,就必须去了解这个人此刻对于自己生活状况和存在状态的感受与看法。弗兰克尔重视人的意识和个人责任,认为自由不是逃避责任的自由,而是接受责任的自由。罗洛·梅认为,人既是经验的客体,又是经验的主体,每个人都赋予自己的经验以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既不强调心灵也不强调身体,而是强调人的精神的心理学”,将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弘扬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强调人完整而真实的内在自我,注重研究健康人及其内在意识经验和本质价值,致力于探究人的内在本性、情感体验、潜能实现、创造能力、自由选择、动机需要及自发行为。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基于自身的天性优势而非他人的期望,决定自己将做什么或成为什么,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马斯洛认为,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自发地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需求或潜能,总是力求变成他应该成为的样子。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先天动机,有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自我。

  在人文科学心理学中的当代效应

  20世纪80年代走向成熟的德国批判心理学,把人的主体性作为科学研究的根基和起点,高举“主体科学心理学”旗帜对人的主体性进行多维重构和复归。20世纪90年代创建的苏俄主体心理学,把作为主体的人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体理论及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和层面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理论重建。21世纪初创建的质性心理学,主张在具体社会、历史、文化及生活背景中,通过冒险性探索获取关于人的丰富主观经验、真实情感体验及具体行事策略的意义性知识,既承认被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允许研究者引入自己的主观信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描述心理学”(17FZX045)和“江苏社科优青”科研资助项目“新时代江苏‘适合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