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思卓实 经世致用——史念海的区域发展研究贡献
2021年01月13日 0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3日第2089期 作者:梁陈

  史念海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深孚众望的学术大家,他毕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对创立和完善历史地理学科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史先生对黄河流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持续近半个世纪,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实问题引领历史研究  开创黄河流域研究新局面

  史念海对黄河流域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源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展开,黄河治理也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史念海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及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他重点围绕黄河流域历史经济问题展开研究,先后撰写了《春秋战国时代农工业的发展及其地区的分布》《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黄河流域蚕桑事业盛衰的变迁》等文章,从农业、蚕桑等多个方面揭示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历程。自70年代起,史念海开始致力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

  研究黄河中下游的侵蚀与堆积问题。以往对黄河的研究着重的是河道变迁,很少有学者关注侵蚀堆积问题。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一文,列举了河床的淤塞、湖泊的淤平、城池的湮没、丘陵的沉沦、平原地形的增高、土壤的变化等资料,论证了黄河下游在历史时期堆积的速度和程度;《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一文,史念海选取若干考察点,结合文献,对考察点侵蚀的历史过程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论证,并对侵蚀速度进行计算;《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一文,他以沿黄人工灌溉给水渠道湮废,北魏青铜峡北旧渠口的下移、宋代府谷县水门和明清东门外控远门的移位,壶口瀑布位置的推移等为例证,对黄河的下切进行了定量化的考察。这项研究是对历史地理无法作计量研究传统的一个突破,使黄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他重视黄土高原沟壑演变与森林变迁的综合研究,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一文,以及《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书为代表。他提出,在古代黄土高原上有许多宽广平敞的原,这些原有着丰富的森林和草原,且农业发达。但后来沟壑逐渐加深加多,是千百年来滥砍滥伐、农林牧失调造成的。进而认识到战国秦汉以前,关中的经济实力之所以可与关东相抗衡,与存在一大批广袤平敞的原有关。唐宋以后,关中经济实力衰落,以至全赖关东输送粮食得以维持,当与森林的破坏、原的破碎、耕地的减少、环境的恶化有关。

  注重黄河流域文化及遗存的研究。史念海《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一文,揭示了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发达的地理因素。在对黄河流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他撰写了《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探索记》《洛河右岸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的探索》三文,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黄河流域秦长城文化遗存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大大超越了前人的研究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开创了黄河流域研究的新局面。

  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并重 治学方法突破前规

  谭其骧在《河山集》四集的“序”中评价史念海的治学方法时说:“早岁即以淹贯经史群集,覃思卓实,著称此世。”史念海熟稔史料,在其著作中运用丰富的史料作为支撑。于希贤评价史念海的著作:“经史群籍应用之熟练,历代文献洞察之精深,堪为‘著称当世’。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报告,《国语》《春秋》《左传》《诗经》、诸子百家、历代史籍、唐宋元明类书、名人文集、古今游记、历代方志无不旁征博引。”这样的评论是十分恰当的。

  自20世纪70年代起,史念海走出书斋,运用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并重的方法进行历史地理研究。他在《河山集》二集“自序”中说道:“以前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历史文献不可能没有讹误和疏漏,这就要作一番考证。可是考证也并非都能够解决问题,如果能够到当地进行考察,问题有可能会迎刃而解。”他对于黄河流域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充分践行了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并重的方法。1999年,他发表《黄土高原考察琐记》回忆文章,从中可以看到先生对黄河流域的考察涉足陕北、吕梁、太行、六盘、陇西、长城、河套,可谓遍历黄土高原各处。他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尤其是有关黄河流域森林变迁、河湖演变、沟壑侵蚀、河道侵蚀与下切等的定量数据。同时,在考察中也得以确定一些故城关隘遗址,辨明交通大道的通塞,从而论证前哲时彦的讹误和不实之处。正如谭其骧所言:“史先生对黄河流域中下游以及淮河、太湖周围,作了10年以上有目的的深入、细致的考察,治学方法突破前规。”

  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建设 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功能

  史念海终生秉持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1992年发表《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功能》一文强调:“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可以有用于世的学科,这门学科能够见重于世,就是由于它具有有用于世的作用。”基于该理念,他毕生努力发掘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社会功能,力求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建设。

  近些年来,黄河流域普遍用水不足,西安城市用水困难尤为突出。史念海撰写《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一文,发现西安缺水主要是与终南山的森林遭受破坏有关。他提出应培育终南山上的森林,增加河流流量。此项工程相当浩大,不易早日见效,可先培育水源林,稍解当前的困境。1992年,他将这一建议向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专家审议认为这是“根本解决西安用水困难问题的重要措施,建设这项工程意义深远”,并责成西安市林业局成立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秦岭北坡山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工程。

  20世纪80年代,时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马文瑞请史念海帮助解决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问题。史念海《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一文指出,黄土高原在历史时期曾有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但是由于人为滥砍滥伐以及农林牧产业失调,致使植被破坏严重,侵蚀加剧,使得原来面积较大的原沟壑纵横,破坏严重。他在《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与当前的治理方针》《论黄土高原的治沟和治水》等文章中提出,治理黄土高原应立足于保原治沟,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林牧产业布局。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改变耕作方式,史念海发表的《改革黄土高原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一文,提出黄土高原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模式,在最好的年景里充其量只能解决当地所需的粮食,且容易引起侵蚀,加剧黄土高原自然条件的恶化。因而,应因地制宜,精耕细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可以使黄土高原不再受到破坏。

  关于如何治理黄河,他在黄河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治河的方略》一文,指出在历史时期,由于森林和植被被大量破坏,黄土高原侵蚀现象十分严重,严重侵蚀不仅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支离破碎,而且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严重的堆积,影响了黄河的安澜。要根治黄河,应从全河着眼,下游河段应进行疏浚,排除河床泥沙,另外要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恢复黄土高原的森林和植被。

  史念海毕生坚持求实求真、有用于世的学术追求,开创了黄河流域研究的新局面,并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社会价值,倾其一生奉献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及区域发展的研究,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构筑起了一座坚实的历史文化丰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