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力量协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03月06日 0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6日第18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张译心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他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把优势力量集中到解决最紧迫问题上来,继续加强病毒溯源和传播机理研究,药品疫苗、检测试剂、医疗装备等研发要同临床救治紧密结合、与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加强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研究,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学者表示,面对疫情,相关部门和机构在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紧密配合,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力地支持和支撑了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跨学科、跨领域高强度联合作战展现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以全新的举国科研体制,迅速集结起全国最精锐的科研团队,迸发出巨大的科技创新创造力。
  
  新技术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科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提出了下一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的具体要求,对我国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今朝表示,突如其来的重大病毒传染疫情,是对我国病毒病原学、医学、卫生学、医院系统、医疗用品生产和供应、社会动员和组织等方面实力和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面对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战线的反应总体上是快速的、正确的、有效的。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认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项内在有机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高度综合,打破学科隔离和技术隔障。 

  在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洪名勇看来,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的协作精神。不同学科、不同单位和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自觉、有效地协作研究,共同攻关,为尽快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忘我地超负荷工作,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南开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付士成表示,集中各方面优势力量联合攻关、跨学科攻关,是突破疫情难题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全国科技战线在这场‘科技战疫’中发挥的作用令人振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业强表示,一方面,我国跨领域科研攻关能力举世瞩目,可以做到全国科研一盘棋,全力推进科技攻关。另一方面,新技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实现对疫情的精准防控、对流动人员信息的精细掌握,提高了抗击疫情的精准化水平。在医疗救治一线,以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一大批前沿性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救治工作提供了安全和便利。此外,为了保障疫情期间工作有序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远程办公,这有利于企业快速恢复生产能力,减少疫情对于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由此可见,科技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促进基础端和应用端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

  武汉大学经济舆情研究基地主任肖光恩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变化,重要的原因就是较好地在两条战线开展了积极的斗争。在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毕研韬看来,要保证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并肩作战,还需要确保信息畅通透明,切实尊重科技人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劲松说,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除了向科技要答案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同实际情况,恢复和发展生产。要化被动为主动,做到在生产中防控,在防控中生产,把疫情对经济、对市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或冲击降到最低程度。

  欧阳康表示,首先,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在救死扶伤的实践中要善于观察,不断发现病毒的特点和应对的困难点,及时提出新的需求,推进科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其次,科研工作人员要开拓视野,及时研究病人和救护一线人员提出的问题,研制更加精准的检测手段和系统化的治疗方案,创制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并推广到救治工作中,提高救治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又可以帮助检验其效果,推进科技工作者开展研讨,进行科学探索,研究出更好的治疗设备和医疗方法。

  “教育部与科技部已联合发文,提出要破除‘SCI至上’的倾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反映出我国在科学政策上的新思维,即促进基础端和应用端的融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张红川表示,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当自觉地拓展科研视野,要有“现实感”和“问题意识”,努力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基础研究问题。
  
  协同攻关  共抗疫情
  
  “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涉及医学、护理学、免疫学、药学等自然科学,而且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洪名勇提出,应超越空间、单位限制,组织中西医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尽快发现致病机理,研究出提升人体免疫能力、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同时,管理学、经济学研究人员应与实际管理部门协同攻关,研究传染病流行的社会机制和应对突发疫情的物资营运规律,拟定、优化宏观战略及微观战术。社会学、心理学应与护理学等学科协同攻关,探索病人病情加重或者减轻的心理机制,做好病人心理疏导工作。

  王业强认为,在促进多学科协同攻关方面,应坚持三个原则。第一,要坚持将疫苗研发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坚持科技研发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和各种测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开展交叉合作,探索更多新的治疗手段。第二,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调整科研力量布局,整合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第三,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

  在付士成看来,推动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组织者,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并随着研究的进程,不断捕捉到核心关节点。其次,要对我国医学科技力量有充分细致的了解,并善于用科学的办法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承担攻关任务。再次,要打造目标导向的优秀研究团队,并不断调整科研团队的人员结构,吸纳新的优秀成员。此外,还要制定一套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效管用的制度,用制度保障科研攻关工作高效、有序。

  欧阳康认为,第一,所有参与者要站在民族有难、人人有责的思想高度,把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无条件地运用于疫情防控阻击战;第二,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使应对措施更加专业和规范;第三,要认识新冠肺炎疫情是任何单一学科无法单独应对的,必须超越学科,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

  疫情防控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领域的科研单位协同攻关。肖光恩建议,一是要联合全国病毒研究所(包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科研力量,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扩大相关研究数据的分享范围,建立相关信息的共享机制。二是要联合药学院、临床医院、医药生产企业等单位,对防治新冠肺炎的药物、检测试剂、疫苗及相关防治设备进行联合研究,加大药物临床试验力度,提高救治能力。三是要建立以防范重大疫情为导向的全国药物研发和生产体系。四是要联合高科技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体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