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特色边疆治理新华章
2020年06月23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3日第1953期 作者:贺琳凯 赵珺铃

  我们要步入田野,扎根疆土,立足我国边疆治理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精细化、深入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边疆特色,讲述边疆故事,及时总结我国边疆治理经验,提炼中国特色边疆治理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理论体系,为促进边疆地区持续稳定、繁荣发展,贡献知识力量,书写中国特色边疆治理经验和范式的新华章。

  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以来,边疆治理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紧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不断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经验与范式。伴随着我国边疆治理不断走向新高度,边疆也呼唤更多的研究者开展深入调研,共同助力边疆治理。

  边疆治理成果丰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边疆治理提供天然保障,并在边疆治理实践中不断彰显治理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引领边疆治理的法宝。首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其整体观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在系统性地协调部署边疆治理实践中的族际关系、历史遗存、脱贫攻坚、协同发展等事关全局的重要议题时,发挥了科学指南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治国必治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等边疆治理系列重要论述,学术界积极开展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正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边疆治理理论框架。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凝聚着我国从古至今宝贵的思想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基于“大一统”的治国观,我国历史上探索出的土司制、屯垦制、羁縻制、藩属制等治边古制,为今天的边疆治理奠定了主权不可动摇、发展与稳定统一、开放与繁荣并进等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理论资源。最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制度自信推动“四个自信”在边疆行稳致远。在边疆民族地区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人口较少民族的基本权益,把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融入到治理实践中,在边疆各族人民心中构筑起牢固的共同体意识。

  边疆治理在制度体系推动下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制度,在边疆治理实践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引领边疆地区阔步发展。“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党的领导下,2020年边疆人民也将彻底告别绝对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族回信时强调的那样:“更好的日子在后头。”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坚决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人口较少民族的合法权益,帮助“直过民族”适应现代化的治理要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数量不断增加,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不断完善。2020年,国家预计对边境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转移支付184.27亿元,这将为边疆地区的协调发展奠定雄厚财政基础。目前,新疆有少数民族干部42.8万人,占整个新疆干部总量的一半;近五年来,云南总计派出17.97万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乡镇、村寨,帮扶脱贫攻坚。丰厚的人才储备,将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力生力军。三是,抓好重要制度,不断创新边疆治理模式,形成独特的“边疆治理经验”。例如通过“春雨工程”“党建长廊”等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出“靶向治理”“柔性治理”“协作治理”“跨境治理”等新型边疆治理模式。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边疆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边疆地区要及时跟进,乘势而上,主动融入到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潮流中。

  充分结合国家立场和疆域特征,建立健全边疆治理体系。边疆是国家的特殊区域,边疆发展是国家战略推动下的发展,边疆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首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加强边疆治理制度建设,形成整体性、连续性、全域性的长效治理机制。其次,在边疆治理顶层设计中,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尊重边贸市场规律、明确边疆战略地位,推行边地先进文化,维持边疆社会稳定,建设美丽生态屏障。再次,在边疆治理实践中,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加强联动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少数民族、民间能人等共同参与的一体多面治理格局。最后,及时归纳分析边疆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不断调适治理方式方法,不断推进新时代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问题意识,增强边疆治理能力。首先,解决好发展问题,是边疆治理的基本能力。“加快边疆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2020年5月17日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意见》对西部边疆在新基建、生态文明、整体脱贫等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能否将国家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考验着边疆地区的治理水平。其次,复杂的边界局面,考验着边疆干部的维稳能力。最后,边疆的发展转型问题,考验着边疆深化改革的能力。一方面,要促进边疆特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边疆民族聚居地区融合型产业链、跨境旅游等产业;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方式,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上,谋求高质量发展。此外,作为国家的资源储备区,边疆的科技水平、人才梯度建设等仍然有广阔的进步空间,“高边疆”的科技理念亟待实现。

  完善边疆治理体系,要更加彰显区域特色。边疆治理是一个动态机制。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边疆治理也会面临新的任务。一是作为利益共同体,边疆人民有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边疆治理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建立有序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吸纳通道,确保边疆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二是作为资源共享体,边疆地区有谋求平衡充分发展的空间。在边疆治理中,要充分利用政策倾斜、府际合作、财政转移等援疆措施,提升资源配置合理性,缩小陆疆与次边疆地区、核心地区、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三是作为民族共同体,边疆民族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边疆治理全过程,夯实“五个认同”,达成“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自觉意识。四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边疆地区有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天然优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边疆地区要高度重视自身在边境交流、口岸建设、自贸区发展等方面的窗口位置,努力通过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和高度的治理能力,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的大国形象。

  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

  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治边,始终将边疆地区的繁荣发展与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党建领边,坚持边疆治理的正确方向。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最显著的制度优势。要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边疆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构筑“党建+”的治理格局。第一,要积极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新时代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边疆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第三,加强政治沟通,积极回应边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满足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第四,强化领导干部的问题意识,增强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第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定时开展述职、问责等。第六,杜绝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效率。

  人民主边,确保边疆治理的主体地位。边疆地区人民主权的确立,是一个与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同步的过程。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边疆各少数民族参与国家建设、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边疆地区在享受自治权的同时,也担负着“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义务。边疆人民要共画同心圆,共同建设团结统一、稳定发展的新时代边疆。

  法治稳边,维护边疆安定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完备的法治体系是边疆治理的总体依据。首先,强化立法机制。边疆地区各项规范细则的制定,都要符合《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边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要求。其次,营造法治文化。要培养法治认同意识,使村规民约、习惯法、自治文本等非正式法案向合法化转变。最后,加强执法力度。强力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公平正义、安全有序的边疆社会环境。

  转变职能,深化边疆改革的体制保障。边疆地区的政府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的实施者。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对边疆地区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深化边疆行政体制改革,一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充分考虑边疆社会特有的地域特征、风土人情、经济水平等综合性因素;二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融洽的府际关系;三要以协同高效为原则,建设人才队伍,谋划政策框架、增强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快边疆地区政府职能转型。

  扩大开放,激发边疆发展的强大潜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得益于40余年来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融聚于“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为新时代边疆发展的强劲抓手和驱动力。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边疆地区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沿边重点旅游开发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服务业等产业格局;搭建起了广西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新疆阿拉山口市亚欧枢纽港、西藏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等国际性对外贸易阵地,逐步构建起更高水平的对外贸易格局。

  文化繁边,增强边疆发展的民族凝聚力。边疆地区孕育了多样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在“五个认同”核心思想指引下,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落实到新时代的文明发展实践中,使边疆文化迸发出蓬勃的崭新活力。繁荣发展新时代边疆文化,要积极宣传边疆地区基层扶贫干部的贡献和事迹、守土护边人员的奉献精神,大力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特色村落、边境文化、红色老区等边疆优秀文化;充分利用“一部手机游”“智慧检务”“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形成以社会效益为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相驱动的现代边疆文化治理体系。

  民生惠边,保障边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对于事关边疆人民福祉的民生问题,要从根本入手,建立兜底保障、返贫防范机制,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实现。

  社会稳边,共筑边疆发展的联合机制。边疆社会的和谐安定,是实现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首先,在边疆大力推行“枫桥经验”,实现边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系统化、导向化。其次,构建全域化治理网格,建立健全覆盖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人口流动安全、跨境交往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公共安全体系。最后,推进实施兴边富民政策,与周边邻国共同建立安邻、睦邻、富邻的优势互补型安保机制。

  生态美边,建设青山绿水的美丽边疆。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边疆生态文明的滋养。云贵地区的生物资源、广西的海陆资源、西藏的地形资源、新疆内蒙古地区的植被资源、东北地区的矿藏资源,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边疆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树立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将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主体责任制度、奖惩制度严格贯彻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形成严苛的监管机制;要与时俱进,增强生态治理手段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我国生态安全“两屏三带”的分布格局多与边疆地带相互重合,跨域治理不可避免。边疆跨域生态治理也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捍卫国家形象的体现。

  合力固边,锻造党政军警民联防护边屏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边疆治理的安防体系中,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于边疆地区涉外关系复杂、工作要求高、防备预警工作繁杂,因此,必须构建起由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支持、群众参与的边防格局。要提升边疆党组织的护边、控边、守边能力,整合基层维稳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防群治组织为基础、政法综治维稳组织为骨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格,打造党政军警民联防防控网。

  加强学术研究,助力边疆治理。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同样离不开持续深入而广泛的学术调查和研究。我们要步入田野,扎根疆土,立足我国边疆治理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精细化、深入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边疆特色,讲述边疆故事,及时总结我国边疆治理经验,提炼中国特色边疆治理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理论体系,为促进边疆地区持续稳定、繁荣发展,贡献知识力量,书写中国特色边疆治理经验和范式的新华章。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