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独立的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学
2021年12月27日 1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7日第2317期 作者:段美乔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版本文献研究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唐弢、姜德明、朱金顺、陈子善、刘福春、金宏宇等几代学者的接续耕耘,至21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版本文献研究渐成气候。近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版本文献研究持续升温。但迄今为止,现当代文学文献的版本谱系和版本校勘仍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其理念和方法基本还是承袭自古典文献整理中的版本校勘传统。学习和借鉴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在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发生期与成长期自然无可厚非,但随着现当代文学版本研究的不断推进,现当代文学文献自身特性越发凸显,故此需要寻求新的学术路径,建构独立的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学。

  认识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的特性及由来

  现代出版文化和印刷技术深刻参与了现当代文学文献的版本生产与流通,促成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的特性。

  首先,现当代书籍出版前通常经过作者自己的校订,但在印刷过程中,印刷所和抄写工皆有可能对原文进行误植,出于对现代机械复制的信赖,这类偏差容易长期被隐蔽起来,进而影响到读者的理解。张丽华对鲁迅“随感录”的《新青年》刊本与北新书局《热风》本的校读、段美乔对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曹禺《日出》各重印本的比对,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其次,现代出版文化的活跃与印刷术的快捷便利,使现当代文学作品版次更迭极快。这些重印本并非仅仅是对最初的“版次”进行简单的“复制”,在版本的物质形态上往往会呈现出明显差异,进而显示出出版者及受众对其认知的微妙变化。典型的如郭沫若诗集《女神》,在1921年的初版本之后,多次再版重印,各重印本在封面设计、广告推介及合集归属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段社会文化语境存在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现代印刷术的快捷便利,作者本人可在短时期内自行修订内容,形成诸多独立又相关的修改本。这是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迥异于古典文献的最独特之处,也是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整理和研究的重点。

  古典文献的不同版本往往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代对相似文本的传抄、误刻、妄改、评点和校勘中形成的。因此,古典文献的校勘整理,主要通过比勘文字、篇籍的异同,以各种内部或外部证据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纠正其中的讹误,确定文献的属性,最终目标是尽可能恢复原始文本,重建唯一的定本。当前,现当代文学文献的版本整理通常延续古典文献的版本校勘方法,以确立一个最接近作者原本的“定本”或“善本”为目标,校勘整理也以校订文字内容为主。(张丽华《通向文化史的现代文本文献学》)整理在世作家的作品时,一般以作家本人意见为主;如果是整理已经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目前的主流做法是以最初定型的印刷文本即初版本为底本,把手稿或报刊本视作“前文本”,用于参校,初版本之后的版本基本不被重视。

  古典文献因为不同时期刻本与抄本的并置乃至多个不同来源版本的承递,版本状况的复杂显而易见。现当代文学文献的版本,由于年代较近,又有版权页制度的存在,版本源流考证相对简单,再加上学界普遍存在的“初版本主义”,故而现当代文学文献的版本问题往往不受重视。事实上,现当代文学文献的复杂性并不逊于古典文献。按照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载体的变化,现当代文学版本可分为手稿、杂志本、初版本,还有因出版社变化产生版本形态变化而出现的各种变本,以及各种伪装本、删节本等。当然,还有大量由作者本人基于各种原因不断修订自己作品而形成的修改本。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作家,其作品大多存在重大修订,版本情况颇为复杂。例如,龚明德发现郭沫若剧作《屈原》至少有4个系列8个不同版本,金宏宇、彭林祥考察巴金《寒夜》同样发现了至少8个版本。作为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意志的产物,这些版本有着各自的文本特性。

  由于沿用古典文献的版本校勘理念,以“善本”或“定本”为目标,当前现当代文学的版本校勘和整理,往往将初版本之后的各种版本忽略不计。然而现代印刷术的出现,使现代文献的印刷数量大,版本更迭快,同年代的读者可能面对不同的版本,从而读出不同的感受。确定“善本”或“定本”,为大众阅读计,必不可少。但对学术研究而言,这些还未消逝在历史洪流中的文本,却是丰富文学史细节、拓展现当代文学研究空间的重要史料。

  建立契合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特性的研究方法

  版权页信息的直接明了使现当代文学文献的版本考证不再是难点,更重要的是比对不同版本的修改之处,判断各个版本在修改时所选择的底本,确定版本流变之节点。在此基础上确立版本的演进链,从而形成版本谱系。

  确立版本演进链的主要依据是版本修订时选择的底本,即某版本是在哪个底本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版本演进链不清楚,校勘很难进行。只有厘清了版本演进链,校勘才具有可操作性。而选择哪个版本做底本进行修改,则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底本的看法,是时代、审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梳理现当代文学文献的版本谱系,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版本之间的递进、承传等关系,而且可以使我们在对校和比较作品的不同版本时遵循正确顺序,从而将不同版本的文本特性、版本变迁的缘由等放置在一个完整的谱系中加以阐释。

  在版本谱系中对不同版本的修订进行综合考察,才能真正有效地把版本研究延伸至文本批评之中,发现版本修订过程中作者如何在时代语境的变化、作家的艺术追求和个人的精神境遇之间闪转腾挪。作家在各个版本的修改中,力求在社会、时代要求与个人化的文学审美之间寻求平衡。应该说,这些产生于作家不同人生阶段的版本,是作家自身思想、艺术观念和现实环境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研究作家创作史、精神史的重要材料。确立版本谱系,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对参证,解读文本,发现问题,不仅可拓展现当代文学研究空间,同时也提示我们,文献不仅是文学批评的基础,也可衍生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把现当代文学文献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当代文学文献不同版本的生成过程中,出版机构、出版组织和文化体制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机构建立了出版行业的特定秩序,制定出版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从而将其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轨道。出版机构的合并与调整、各级出版机构出版权限的变化,都影响到现当代文学的版本生产和流通。研究现当代文学不同时代版本的形态、出版过程与传播情况,将各版本呈现的物质形态与其背后的组织过程也纳入考察视野,使版本文献的发掘和研究与出版史、文化组织结构史、文学制度史相结合,把版本谱系和版本校勘视为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分,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地。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版本校勘和整理关涉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很多问题,应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的整理,与校勘学、目录学,及考证、辨伪、辑佚等工作直接相关。版本谱系的确立关涉语义学、修辞学、文学发生学和阐释学等文本内部问题;从印刷史、出版史、传播学、文学制度史等外部研究入手,将为版本演进研究展开全新的图景。(金宏宇、杭泰斌《中国现代文学版本研究的新路径》)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版本文献研究必须突破单一的古典文献版本学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切入,进行跨学科研究。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不同版本蕴藏着丰富的文学、文化信息。建立独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学,遵循其内在逻辑将这些信息有序化、系统化,有助于形成以现当代文学为依托的跨学科的“知识库”,有效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化史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现当代文学文献学发展的新态势之一,是史料挖掘及文献整理工作得到了普遍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现当代文学文献发掘、保存、研究的学者和不少专注于刊载现当代文学文献研究成果的刊物,现当代文学的文献整理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也越来越多。可以预见,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必将收获更多成果。总体而言,现当代文学作品体量颇大,而现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形式,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想要比较完整地展示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整理的成果,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学者还需不断尝试,寻找契合现当代文学版本文献特性的研究成果呈现方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