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新四军形象塑造
—— 重读丘东平的《茅山下》
2021年11月15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5日第2287期 作者:李笑

  在中国抗战文学史上,丘东平的《茅山下》是一部记录新四军在建军初期挺进江南敌后英勇作战历程的作品集。1941年7月,丘东平在掩护华中“鲁艺”师生突围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战友们在他的挎包里发现了沾满血迹的《茅山下》手稿,将其用心保存起来,并于1945年12月交由苏皖边区第一分区韬奋书店出版。时隔半个多世纪,这部作品在2021年入选“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并得以再版。翻开书页,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新四军在建军初期斗志高扬、抗敌救国的精神风貌,以及行军途中爱护民众、体察民情的优良品格。

  《茅山下》是丘东平在深入前线、亲临战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命令陈毅和粟裕组建一支先遣支队,作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员的丘东平主动请求参加,并在给陈毅的信中写道,“我是一个通讯员,我负有‘重要’的任务,有伟大的历史使命的先遣支队的出动以及它以后如何在敌人的前后左右进行工作的情形,我非常迫切地要求着了解”。丘东平带着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创作自觉,希望能忠实地记录新四军在挺进江南敌后过程中的战斗详情,向抗战时期的中国及世界展示:这支由南方八省的红军及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部队,是如何在战争的硝烟和炮火中成长起来,逐渐在江南地区站稳脚跟,最终成长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力量的现代中国新军的。

  《茅山下》由多种文体、多篇独立的作品构成。至于为何用“茅山下”作为书名,笔者推测,一方面是这些战斗故事的发生地均为江南敌后的茅山一带(今有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另一方面《茅山下》这部小说是其中篇幅最长的文本。在这部作品集中,《把三八式枪夺过来》《王凌岗的小战斗——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独立支队战斗报告》《溧武路上的故事》等都是典型的战地报告。从题目中标记的具体而真实的人、时、地、事中,可看出丘东平是以一种客观实录的方式描写战争,以炽热的战斗激情从事创作,无论是讲述听来的故事还是记录身边的战事,都基于他丰富而真切的战地真实感受。

  《把三八式枪夺过来》记述了五名战士潜入敌占区,与直溪桥的日军短兵相接,劈手夺枪,最终以少胜多,带着战利品归队的故事。《王凌岗的小战斗——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独立支队战斗报告》讲述了独立支队在王凌岗一带发现敌人后,迅速集结布置,准备伏击战斗,结果被其他连队的预备队中断,只好期待着下一次战斗。这些报告往往用当事人口述的形式展开,选取战斗中最难忘的一个横切面,真实再现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区域,由防御战转为反攻战、由阵地战转为游击战的进程,塑造了一系列勇猛机智的新四军硬汉形象,叙事节奏急缓相间,气氛紧张,文笔有力,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这支英雄部队的精神风貌。

  《溧武路上的故事》描写了迥然相异的两支中国部队,揭示出民心向背对军队作战的关键性意义。在溧武路以北的敌人占领区,国民党部队想要筑起自己的阵地,却对老百姓封锁消息,在所有大大小小的道路上安排哨兵,对群众检查、呵斥,禁止老百姓在路上通行,敌视老百姓并惧怕老百姓接近,结果四面受敌又丧失民心,处于被日伪包围的困境。危急之下,一位新四军支队参谋帮助这支友军撤离到安全地带。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源于其身为共产党人的责任感。

  在国共联合抗战的背景下,新四军与国民党部队并肩作战。同为中国军人,危机之下同生死、共患难,这体现的是久经淬炼的新四军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政治素养,也表达出作者对抗战时期共产党人不计前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的赞扬。正如《茅山下》开篇的那首诗歌所吟唱的:“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你前面的朝霞;/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茶花开满山头,/红叶落遍了原野;/谁也不叹息道路的崎岖,/我们战斗在茅山下。”

  在这部作品集中,速写式的战地报告往往是对战事的即时反映,而未能终篇的小说《茅山下》则是丘东平长期酝酿的一部重要作品。从现有的五章来看,小说以苏南地区、茅山以东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成功塑造了新四军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周俊,以及从三年游击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参谋长郭元龙,故事情节以二人在九里镇这一乡镇基层组织中的工作矛盾、分歧为线索展开,最终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残酷实战后,新同志与老党员都开始重新认识彼此。周俊在战斗中锻炼和成长起来,他说:“我已经比以前单纯得多了,坚强得多了,我惊异我为什么竟是这样快和我的眼泪告别,眼泪对于我已经成为可耻的多余的东西而自告消灭了。我开始鄙弃那由于懦怯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情感,工作是不管情绪好和坏都要坚持下去的。”

  《茅山下》是一部兼具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的作品集。无论是就20世纪40年代战争文学的创作水平而言,还是在整个抗战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来看,这部作品集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视。它真实再现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所取得的辉煌战绩,特别是其由游击队成长为正规军的艰苦进程,记录了叶挺、项英、陈毅、粟裕等新四军将领的言谈举止、运筹帷幄,部队行军过程及精神风貌,沿途百姓在战争中的日常生活等内容。重读这部作品集,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战火中新四军将士的昂扬风貌,其塑造的军人形象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此外,丘东平对战争文学写作的探索,特别是以当事人口述的形式表现战争,在创作中隐约呈现出来的“元叙事”风格,对当代军旅文学创作也有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