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1年11月15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5日第228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娓

  流域积淀并保存着不同时代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11月9日,“北京大学—剑桥大学流域文化遗产研讨会” 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河流在史前的作用、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夯实流域遗产保护理论之基

  在人地系统中,流域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理单元。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汪芳提到,一个地区的水系演变与村镇城乡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共同构成以“人—水—环境”为主体的复杂人地耦合系统。流域遗产研究是当前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课题,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明的兴起多与大河流域相关。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看来,无论是“大禹治水”这样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还是“上善若水”这样家喻户晓的成语,无不彰显着古代流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如何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当代社会发展中,是一个新的时代话题。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流域等更加完整的地域单元规划发展和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认为,在规划和配置中,对于流域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流域文化遗产不仅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城乡规划学的重要聚焦点。

  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自古有之,但传统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承,由于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冲突,难以为社会共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这些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共享,并使之成为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共享”是现代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古代文化遗产传承的本质区别。

  在当前城镇化发展趋势下,由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与多种人文因素的作用,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生态环境承载压力、社会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环境趋同、记忆流逝等现实问题。对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斌建议,我们需要从自然人文耦合出发,考虑流域整体的协同,促进全域高质量发展。同时,要突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藩篱,从多学科、多系统角度,推动流域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进而从实践角度推动国家战略部署,丰富现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遗产保护尚未成为全民共识。以史前时期的河流研究为例,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玛丽·路易斯·斯蒂格·索伦森(Marie Louise Stig S?覬rensen)介绍,史前时期的河流具有传播文化、安全防御以及创造经济财富等功能,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可能主导着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因此,通过对史前时期河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先人及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

  让理论之树在实践中“开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分布的古都、陵墓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由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遗址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谈及对遗址区居民问题的处理,王建新建议,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居民的意愿确定向遗址区外搬迁或区内调整等具体措施,出台相应的优惠和补偿政策,力争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居民和谐共处。

  研究表明,我国辽河流域的青铜时代文化分属于5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这5个文化系统呈现出由并立到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考古专家据其总结出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以辽东南部地区为代表,表现出的是区域内诸考古学文化不仅存在年代上的早晚关系,且都属于由同一个族群或人们共同体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创造出来的同一文化;另一种是区域内具有年代早晚关系的诸考古学文化,是由不同的族群或人们共同体在不同时期于相同地域创造出来的文化。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赵宾福看来,如果将第一类地区称为“系列文化区”,第二类地区称为“序列文化区”,那么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区,应该是考古学上存在的两种普遍现象。这两种现象的揭示,对于研究中国其他流域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考古学文化发展演进及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或参考意义。

  我们生活的生态系统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河流影响了我们,也受我们影响。剑桥大学剑桥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莉莉安娜·雅尼克(Liliana Janik)通过对人类与河流及其影响的自然景观的相互作用的解释,探讨它们相互联系的方式。以日本最长的河流信浓川为例,河流两岸发掘出不同的陶器,信浓川像一条线一样将它们串联起来。同时,信浓川的文创产品通过对外输出,让人们能够以此感受到河流的记忆与河流的重要性,增强了文化符号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它们本身就是遗产,但又超越了遗产本身。

  关于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尚有很多未解之谜。以三星堆考古发掘和研究为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霍巍介绍,面对当前三星堆研究及宣传的现状,进一步开展三星堆城址内外考古调查,发现更多考古新线索,是加深对三星堆文化理解的前提与基础;加快三星堆新馆建设,是缓解目前三星堆博物馆人流压力的有效方式;加大阐释力度,注重价值转化,让学术成果从象牙塔走向大千世界,是将三星堆所体现的文化价值、遗产价值传递给大众的重要路径。

  会议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剑桥大学考古系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