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遗迹的文化意蕴与学术价值
2021年07月05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5日第2200期 作者:魏景波

  所谓“杜甫遗迹”,指杜甫出生成长、漫游流寓、科举仕宦、去世卒葬之地留存至今的故居、祠堂、草堂、书院、坟墓等。这些遗迹多为后人祭祀和纪念杜甫而建,历经漫长岁月,或今天尚存,或不复存在,仅记载于史料中。与之相关的文献史料主要有三类:一是遗迹现存的碑刻文献;二是传世文献,尤其是方志所载的杜甫遗迹盛衰兴废等相关史料;三是后世文人凭吊杜甫遗迹时留下的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杜甫遗迹与相关文献累积了后世对杜甫其人其诗的集体文化记忆,是传扬杜甫人格精神的物质载体,值得深入考察探究。

  历代杜甫遗迹的空间分布

  杜甫生于中原,卒于湖湘。弱冠漫游南北,遍历齐赵吴越;中年寻求功名,旅食京华十载;晚年迫于生计,辗转巴蜀荆湘。一生行踪所至,遍布大半个中国。杜甫流寓之所与生卒之地,后人多建祠纪念,其称名或曰“杜公祠”,或名“工部草堂”,或称“杜甫故居”。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留存的各类杜甫遗迹多达四十余处,涉及唐代行政区划中的二十四个州县,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八个省市。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与岁月淘洗中,这些遗迹迭经兴废而多数至今尚存,成为后人不断登临题咏的文学胜地和文化地标,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在这些杜甫遗迹中,存有大量碑刻文献,内容涉及相关遗迹的兴建始末与评杜、咏杜之作。此外,与杜甫遗迹相关的文献,尚有许多散落在地方志的历代记载与考述中,也包括集部文献中的文人题咏之作。这些资料构成了杜甫遗迹丰富的文献宝库。按空间和时序论列,历代杜甫遗迹可分为四大区域。

  一是中原地区的杜甫遗迹。这一区域包括河洛所在的中原地区及毗邻的齐鲁之地,涉及杜甫出生地和早年壮游行踪所至。主要遗迹有巩县杜甫诞生窑与杜甫墓、偃师杜甫墓、兖州少陵书院、任城杜甫祠等。杜甫自谓“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中原地区代表了杜甫青少年时期接受的儒家文化熏陶。

  二是关陇地区的杜甫遗迹。关陇地区乃杜甫壮年游历所至,包括今陕西、甘肃。作为京城的长安既是杜甫祖籍所在,也是杜甫政治理想的寄托,流离陇右时则是杜甫人生的转折期与诗风的新变期。主要遗迹有长安少陵原杜公祠、鄜州羌村杜甫故居、延州杜公祠、秦州杜工部祠、成州杜公祠等。关陇地区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这一地区的遗迹承载了杜甫的功名意识与杜诗的政治内涵。

  三是巴蜀地区的杜甫遗迹。流落巴蜀、飘泊西南是杜甫生平的转折期,更是杜甫诗作数量上的高产期,也是质量上的高峰期。巴蜀地区杜甫遗迹众多,存留文献较为丰富,对研究杜甫飘泊西南的经历与心态大有禆益。主要遗迹有成都杜甫草堂、梓州杜甫草堂、阆中诗圣堂、奉节杜甫草堂等。飘泊巴蜀时期,杜甫远离了中原的战火,生活稍得安定,诗风由沉郁顿挫一变而为萧散清丽,同时也带动了此区地域文学的长足发展。

  四是荆湘地区的杜甫遗迹。荆湘地区是杜甫生命的终点,杜甫晚年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观照现实的外视角逐渐让位于反省自身的内视角,对平生的追忆和对生命的反省成为重要主题。主要遗迹有岳阳杜甫亭、株洲杜甫草堂、耒阳杜公墓与杜工部祠、平江杜甫墓与杜文贞公祠等。杜甫晚年行踪和交游存在颇多疑点,荆湘地区的杜甫遗迹对考察杜甫晚年的行踪、交游和卒葬有重要价值。

  杜甫遗迹承载的文化意蕴

  杜甫遗迹星罗棋布,形态多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是研究杜甫的资料库。其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杜甫遗迹既是历史遗存,也具有当下价值。杜甫一生命途多舛,颠沛流离,背负着深厚的忧患辗转奔波于疮痍满目的大地,举凡羁旅之困顿、友朋之聚散、生灵之涂炭、家国之兴衰,无不形之于歌吟,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被誉为“诗圣”“诗史”“集大成”。后人为杜甫兴建的祠堂等建筑,不仅表达了对杜甫诗歌的礼赞,更是对杜甫悲天悯人的文化人格与思想精神的认同与传承。以同州杜公祠为例,北宋宣和年间,晁说之知同州,出于对杜甫的崇敬,兴建杜甫祠堂,撰有《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勒石成碑。碑文既颂其诗,又赞其人:“唯知其为人,世济忠义,遭时艰难,所感者益深,则真识其诗之所以尊,而宜夫数百年之后,即其流寓之地而祠之不忘也。工部之诗一发诸忠义之诚,虽取以配国风之怨、大雅之群可也。”祠记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既赞杜甫之忠义精神,又颂其诗可配《国风》《大雅》,代表了宋代士人在杜诗经典化过程中对其的再度阐释。

  其次,杜甫遗迹的兴衰存废与杜甫的经典化密切相关。杜甫遗迹层积而成,雕刻着清晰的“文化年轮”,是研究杜甫的活化石。杜甫去世于770年,距今已1200余年,他的精神通过这些遗迹得以传扬,穿越千年沧桑岁月,历久而弥新。如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曾专程拜谒长安少陵原杜公祠,其《杜曲谒杜子美先生祠》咏叹:“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从诗史和教化的角度解读杜诗,代表了后世儒家士人对杜诗的阐释。所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以杜甫遗迹为中心,不同时代的士人对杜甫的评价与歌咏,形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文献资料宝库,也构建了一个跨越时代的公共文化空间。

  建立杜甫遗迹学的学术意义

  在学理层面,杜甫遗迹学应是杜诗学的一个分支。杜甫遗迹学的初步构想是以杜甫遗迹为研究基点,以相关碑刻、方志史料与集部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考订文献的真伪与渊源关系,厘清杜甫生平的基本节点,考察杜甫遗迹在历代的沿革、盛衰与兴废,梳理特定时代与地域条件下杜甫接受与经典化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完善杜甫生平研究与接受史的基本资料。

  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三个“并重”。一是向上的遗迹溯源研究与向下的传承变迁研究并重。向上的遗迹溯源研究重在辨析真伪,梳理事实,考察遗迹的生成和迁移,这是杜甫生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下的变迁研究重点考察后世对杜甫的接受,这是杜诗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梳理,还原杜甫被接受的纵向历史过程。二是传世文献与新见文献并重。此二者共同构成杜甫遗迹的文献体系,这是杜甫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并重。杜甫遗迹的研究需重走诗圣之路,搜寻石刻碑铭,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考订阐释与逻辑推断。

  建立杜甫遗迹学的学术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杜甫遗迹学的研究可为杜诗学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杜甫遗迹中,有些碑刻资料并不见于传世文献,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有些碑石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需及时全面普查与整理研究。其二,杜甫遗迹的研究可以为杜甫生平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与视角。杜甫生平的重要节点都在杜甫遗迹中有所体现,仔细考察杜甫遗迹相关文献,可以厘清许多杜甫生平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三,杜甫遗迹的研究是杜诗学史的重要一环,所谓“物以人重”“地以文传”,遗迹凸显的是杜甫其人其诗。遗迹文献中建祠史料及后人诗赋题咏,是一座丰富的资料宝库。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是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自南宋以来,即有“千家注杜”一说,至今的研究成果堪称浩如烟海。近年来,关于杜诗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然而截至目前,关于杜甫遗迹与相关文献的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总体上非常薄弱。这一学术领域除去一般性宣传介绍的文字之外,仅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个别遗迹文献的整理点校上,未能对遗迹文献的文学价值及历史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与阐发,这使杜甫遗迹研究与杜诗学严重脱节。因此,对杜甫遗迹进行全面调查,建立杜甫遗迹学,对相关沉睡与半沉睡的文献予以“激活”,对行将流失损毁的文献进行抢救整理,是当前杜甫研究界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亟待完成的使命。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杜甫遗迹普查与相关文献整理研究”(19YJA751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