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视野中的中国革命文化
2021年07月05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5日第2200期 作者:于化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的传承,2021年2月20日,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他还指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孕育锻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加深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党史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但深刻揭示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指明革命历史、革命文化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准确把握革命文化的属性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革命文化的创造主体

  文化的结构和形式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多样,然究其实质,无不蕴含着创造这个文化的民族的情感和价值、理想和信仰,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外化表现。正是文化的这一特性,决定“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条件紧密相连的。发端于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壤之中,沐浴着中国革命的风雨成长壮大。从政治属性上看,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一部分,革命文化不但需要服从和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还主要承担了在文化战线上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文化的任务。从文化属性上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新的文化形态。

  毛泽东指出,“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中国革命文化的产生也不例外。中国的新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前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资产阶级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们的政治和文化主张,代表了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利益。在五四运动之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新文化已经变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领导责任也开始由中国共产党承担。早期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文学活动,在唤醒民众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与国内外敌人进行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同时,在革命根据地内部积极从事革命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延安新文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高潮。在国民党统治区,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文化工作者,身处白色恐怖之中但无所畏惧,以手中的笔作为匕首和投枪,向着敌人的文化专制冲锋陷阵。革命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武器,在战胜腐朽落后的旧文化的斗争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革命文化的创造主体,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则是革命文化赖以产生和成长的现实土壤。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文化,几乎都是被统治阶级垄断、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才第一次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方法,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

  为了挽救沉沦中的国家和民族,几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但是他们所有的方案和努力都失败了。在封建军阀反动统治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下,近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混合体。旧思想、旧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桎梏。马克思主义教会中国人如何挣脱旧思想、旧文化的束缚,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貎焕然一新。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迅速转化成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与以复古守旧为特征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全盘西化为特征的自由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的论战和较量,马克思主义显示出特有的科学和真理的力量,成为战斗在中国思想文化战线的一支“新军”。就像毛泽东指出的那样,“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觉醒,一种从沉沦挣扎到奋起抗争的彻悟。马克思主义一经中国人民所掌握,便成为改造中国社会、拯救中华民族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实践中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领导人民战胜了强大的国内外敌人,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同时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构成了革命文化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革命文化中起着支配和决定的作用。这也正是革命文化区别于历史上其他文化形态最为显著的标志。

  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民族根基

  中华民族是有着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在富饶丰美的神州大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全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国人的文化禀赋和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使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反对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却并非盲目地排斥一切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特性。毛泽东提出,“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他主张,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发展民族新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

  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和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胞物与”“兼爱非攻”的和平向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节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意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修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革命文化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滋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善于披沙沥金、萃取精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他们的著作哲理浓郁,意味隽永,处处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彩,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鲜明印记,成为灵活化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典范。诞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无不蕴含着优秀民族文化的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实现了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跨越性创新和发展。

  毫无疑问,革命文化首先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的,这是它的政治属性决定的,但是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并非是相互隔绝、截然对立的关系,只不过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而已。革命文化没有对传统文化(包括外来文化)采取简单的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继承其中合理、积极的部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源头。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精神与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文化。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被刻上了深深的民族印记。它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营养,采用民族文化的形式,但又不限于对传统文化简单的因循承袭。它以独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特质,开创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当我们对党的奋斗历史了解得越多,对革命文化的属性、意义和作用也就会有更加深切的理解。

  (作者系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