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助推新文科建设
2021年07月05日 08: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5日第2200期 作者:张清俐 陈建红

  本报讯 首届“新文科与数字人文高峰论坛”近日在山东威海举行。与会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探讨了新文科建设与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问题。

  数字人文为历史学研究带来诸多亮点。通过对比中西海图各自特征、差异及其产生的缘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前进表示,在数字人文技术的支持下,海疆图的系统整理、科学呈现和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支撑边疆历史研究的作用。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芬以良渚古城为实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在考古学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数字考古的出现与发展使考古工作者提取信息的手段不断多元化。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分析方法,考古工作者可以从更广阔和纵深的视角来阐释历史,使人们对历史的认知逐渐从平面化的想象变为立体式的再现。

  对于数字人文平台的建设问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成玉宁表示,数字景观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为数字人文背景下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苗威认为,应以新文科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科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机互动的科研平台。数字人文平台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创建人文学者能够参与互动的技术环境,积累和开发真正有用的数据,搭建稳定的科研团队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梯队。

  人文视域下的数字出版与数据库建设成为热点。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杨慧提出,数字人文与传统学术研究之间需保持审慎的理性,在专题数据库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量文献与文本的人文需求。

  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副处长吴玉阁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经进入综合研究阶段,不能简单地以工具论的视角来看待数字人文研究,应以本体论的视角或从认识论上实现思维的变革,才能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数字时代的科学和技术应关注人文价值和意义,人文学科也应积极回应科技变革带来的冲击。科学求“真”与人文求“善”并行不悖。数字人文研究对于理清“新文科”的内涵、外延、实施路径以及模式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会议由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主办。

  (张清俐 陈建红)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