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双年会暨“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杭州召开。与会学者就外国文学研究范式与方法、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数字人文与外国文学研究新变、新文科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思潮流派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学术研究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依靠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更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守仁认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出现过多次转向,“现实主义转向”发生在21世纪。当代现实主义诗学努力实现研究范式和疆界的突破,研究进展值得关注。立足中国,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开展当代现实主义研究,有助于外国文学研究服务当下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程巍从全球史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关系着眼,讨论研究主体的位置问题,认为我们对自己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研究主体的反思,要联系到我们在19世纪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只有持续反思我们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不同“位置”之间的权力—美学关系,我们才可能在“历史进程的全部复杂关系”中研究外国文学。近年来,史料工作日益受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重视,但多表现为挖掘与选择作家作品在其本国的史料。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吴秀峰提出,我们有必要借鉴现有的史料学知识,从史料的类型、鉴定、整理、检索等入手,对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传播进行重新梳理与分析,进而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
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介之认为,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始终把经典作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无可非议的。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广义的“文学经典”还应当包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这类经典更是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的直接理性资源。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设与更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外国文学学科领域内的所有研究,都是对这一过程的主动参与,客观上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话语体系的更新。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的话语体系建设,将随着外国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而取得实质性进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伦理批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对西方伦理批评前沿理论展开系统研究,有助于从深度和广度上全面提升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水平,并促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建构,推动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和交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振武认为,对非洲英语文学的把握既要充分调查非洲本土学者和作家眼中的非洲文学,也要研读西方学者的既有成果,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中国学者的学术能动性和学术自觉,构建中国学者自己的非洲文学学。
新科技革命对人文学科的影响日益显著,外国文学研究也不例外。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王永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为人文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拓宽了研究范围。对外国文学研究者而言,比较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现有的语料库或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于数据的研究有助于对某些文学问题作深入阐释,并使该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北京大学德语系助理教授李睿则对机器诗歌美学进行探源。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文学创作的自动化浪潮。为了剖析机器诗歌与人类诗歌的差异,李睿回溯到机器写作的开端——德国斯图加特诗派的机器诗歌实验,尝试探索机器诗歌的美学源头——本泽的信息理论美学,认为本泽通过对“自然诗”与“人工诗”的区分,确定了机器诗歌的美学特征,为文学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奠定了美学基础。
2019年,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交叉融合,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态势也愈发明显。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志强提出,“新文科”的启动将对未来中国大学文科、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新文科强调跨学科性和交叉性,这里的交叉已不仅仅是文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还包括人文学科与理工农医类学科的交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廖望聚焦文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提出文学与经济学研究是20世纪末在西方学界兴起的学科交叉研究新领域,文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还能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佐证与借鉴。对中国学术界而言,系统引入文学经济学范式对文学批评研究及文学理论发展都有较大裨益。
文学思潮流派研究一直是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备受关注。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教授蒋承勇提出,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两者在文学主张上有对立之处,学界也常常因此习惯性地将它们视作彼此分裂的文学现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虽属两个不同阵营的“主义”,但两者并非全然“断裂”,而是在“对立”中有深层的“勾连”与“纠缠”。作为后继者的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承续并弘扬了浪漫主义传统,并因此拥有了“现代性”特质。
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
(禾海)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