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审美。作为特殊的观念形态,审美从来都是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紧密相联的。审美关注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具有人文主义视野,可以彰显人性光辉。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与飞跃都会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审美形态也必然随之而变。当前正处在科技狂飙突进的历史时刻,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必然也会在审美领域刻下深深的时代印迹。因此,我们有必要挖掘并阐释“技术”与“审美”的关联,探讨审美的未来发展及其可能。
新技术催生族群化审美
迄今为止,世界已经发生了三次信息革命:第一次是从口述到手写,第二次是从手写到印刷,第三次则是从印刷到新媒介的变革。从这三次信息技术的变革来看,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审美方式的变革——从审美介质到审美形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今,一个崭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降临。各种高科技日新月异地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大数据、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智能家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感知形态。
与传统审美形态相比,数字化技术制造的审美新形态不仅在生产、传播、接受等方面呈现出迥异的方式和崭新的状态,而且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特的风格。有趣的是,这些审美新形态将技术、商业以及娱乐奇特地绞结在一起,形成了创新性表达。审美的视觉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延伸与加强,尤其是数字技术介入影视创作,鬼斧神工的山脉城堡、壮阔宏大的战斗场面、离奇梦幻的探险之旅、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都转换为奇妙的视觉盛宴。VR技术的运用,实现了银幕视听效果的虚拟奇观,给观众带来了审美娱乐。美颜相机、抖音、快手、斗鱼等App软件的大规模普及,使得视觉美学广泛流行,而且以广泛蔓延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崛起,网络族群化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尤其是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寻找自己喜欢的数字生活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建立具有共同审美倾向的族群空间。相较于传统的审美族群,网络族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粉丝群、同人群、网游群、网文群等网络族群大量兴起,奇幻文学、网络游戏、VR电影迅速崛起,尤其是VR仿真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出现,这种沉浸式体验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想象力、惊奇感。套用波德里亚的说法,新生代们的审美是一种对于“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景观的沉浸式审美体验。
审美为新技术赋能
“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极具前瞻性和思想性的判断,他将“媒介”描绘为与人的感官相互作用的技术设施——媒介让感官得到了延伸。
毋庸置疑,媒介改变了我们的境况。然而,当我们赞叹当代技术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审美赋能技术“精神内核”的重要意涵。
审美是人的一种独特情感体验,具有情感性和深层意蕴,能够产生共鸣并给人以力量。美可以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一种性情、一种文化自信,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在时代的变局之中让人以更丰盈的姿态去面对更开阔的世界。因此,人类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经验铸就了独特生活历程,成为难以被替代和计算的精神内核。这种难以被替代和计算的个人创造力,在数字化时代愈发彰显人性光辉,而审美正是这种创造力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如果将审美视为数字化时代的“感性竞争力”,那么,这种“感性竞争力”至少包含了“精神内涵”“审美能力”“个性风格”等。当今,技术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融合智慧、文化以及审美的技术结合体。在文艺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于人类诗人的诗,并出版诗集。虽然小冰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但人类审美赋予其精神内核,使之有了智慧与“诗意”。
审美为技术赋能,并不只是用绚丽的美学形式对之进行包装,关键是要基于技术去创造新的内容价值和文化意义。近期迅猛兴起的“云观展”“云旅游”,在某种意义上凸显的正是审美文化对技术的文化赋能。“云观展”是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新鲜火爆体验。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云观展”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博物馆以及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然而,“云观展”观的是文化而不是技术,云端技术只是一个先进的平台载体。“云观展”要想保持持续活力,关键还在于如何打造其产品内容与文化内核。
审美赋能技术精神内核,就是赋予技术以文化意义和价值品质的过程。审美赋能离不开对技术发展时代的理解,也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积累与认识的提高。审美为技术赋能,就应充分将技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当然,借助有效的审美形式,技术得以创意性表达,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新时代的审美赋能,应该更多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元素、价值与思维融入技术变革之中。
技术与审美的融创是必由之路
米歇尔·塞尔在《拇指一代》中指出,“新科技最终外化了流动于神经元系统的信息和活动,也即智讯和密码——柔性之物”。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能力,而且从各个方面重置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我们有理由认为,数字化技术不只是纯粹的技术,更是一种新的观念与方法论。审美有助于唤醒我们的选择意识,打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以差异化的趣味与方式重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
随着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与追求,人们对技术与审美的双重需求将进一步加强。“美好生活”包括了“美”的生活与“好”的生活。学者向勇认为,“好的生活”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等“硬创新”手段来引领效能革命;“美的生活”则需要基于“软创新”来实现对精神层面的品质追求。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就是要推动“硬创新”与“软创新”的融合创新,形成“软硬兼施”的卓越创新模式。因此,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过程中,技术与审美的融创是必由之路。
实现技术与审美的融创,一要借助新技术应用表现形式、传播载体的变革,以新形式深入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内涵、人文精神、价值取向,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以文化审美方式呈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二要把握好数字化时代机遇,促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视频以及裸眼3D视频等高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通过高科技助力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创作、游戏开发、文化景区开发等领域的内容创造,催生更多的审美文化新业态和文化消费新模式。当代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各种媒介的融合及其与资本、消费的交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近期爆红的李子柒、李佳琦等网络直播达人,再次证明了技术制造的美学形式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融合。这不仅对传统的审美形态提出了挑战,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人们的审美类型与想象的可能。
诚然,技术发展带来了无限潜力,让生活变得更好。同时,审美也为技术赋能,不断增加技术的文化厚度与智慧魅力,使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毋庸置疑,推动科技与文化审美的融合创新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与文化审美的深度融合,既为科技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又促使文化资源通过新技术获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